春日初萌,溪水清冽,常在溪畔石缝或湿润的田埂边,遇见一丛丛耳挖草,它植株低矮,根茎纤细,却生得一副倔强模样,叶片对生,卵形或心形,边缘疏生细齿,绿得那般鲜亮,带着山野特有的灵气,而它最引人注目的,莫过于那从叶丛中抽出的细长花葶,顶端着生一二朵淡紫色或近乎白色的小花,花冠二唇形,上唇盔状,下唇展开,有细微的斑点,恰似一柄精致小巧的耳挖,安静地立着,又仿佛在倾听着大地的脉动与风的私语。“耳挖草”之名,便由此而来,带着几分乡土的亲切与形象的趣味。 这耳挖草,学名“金耳挖”或“苦草”,在民间,它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——“韩信草”,相传汉代名将韩信在未得志时,曾以此草充饥疗伤,后又在战场上用它为士兵治疗刀伤疮毒,故得此名,这名字背后,藏着一段传奇,更赋予这株小草几分英雄的色彩,它不似牡丹那般雍容华贵,也不似松柏那般挺拔伟岸,却以一种低调而坚韧的姿态,在乡间野默默生长,用自己的方式,书写着生命的篇章。 在乡人的眼中,耳挖草不仅仅是一株野草,更是一味良药,它性味苦辛,微寒,归心、肝、肺经,具有清热解毒、活血消肿、止痛止血的功效,记得小时候,若不慎被蚊虫叮咬,皮肤红肿瘙痒,祖母便会摘取新鲜的耳挖草,揉出汁液涂抹在患处,那清凉的感觉很快便能缓解不适,若是遇到小外伤出血,捣烂了敷上,也能起到止血止痛的作用,对于咽喉肿痛、肺热咳嗽、疮疡肿毒等症,耳挖草更是民间常用的草药,它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,在乡间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,为乡亲们解除病痛,带来安康,它的苦,是良药苦口的苦,也是治病救人的“苦心”,那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,都藏在这微苦的药性之中。 耳挖草的生命力极为顽强,它不择土壤,无论贫瘠还是肥沃,无论向阳还是背阴,都能生根发芽,繁衍生息,哪怕是被践踏过,或是被野火焚烧过,只要春雨降临,它便能从泥土中重新萌发,展现出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的坚韧,它从不与百花争艳,只是默默地绽放着自己的那份淡雅;它从不与高树比高,只是谦卑地匍匐在地,用绿色的装点着大地,这种随遇而安、坚韧不拔的品格,不正是许多普通劳动者的写照吗?他们或许平凡,或许渺小,却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,为社会的进步贡献着光和热。 漫步在乡间小道,耳挖草依然随处可见,它依旧静静地生长在溪边、田埂、路旁,用它那淡雅的小花,装点着春天的画卷,每当我看到它,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与感动,它不仅仅是一株草药,一种植物,更承载着乡愁的记忆,蕴含着民间的智慧,也象征着一种平凡而伟大的生命力量。 耳挖草,这柄长在大地上的“小耳挖”,用它独特的形态、实用的价值和顽强的生命力,诠释着生命的真谛,它让我们明白,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,只要我们拥有坚韧的品格和奉献的精神,即使是一株小草,也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,也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份美好与希望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