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广袤的中国北方,荒漠化曾是悬在生态环境与民生发展头上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,风沙肆虐、土地贫瘠、生态脆弱,不仅吞噬着绿色家园,更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,一种看似平凡的灌木——沙棘,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生态经济价值,成为破解荒漠治理难题与实现乡村振兴的“黄金钥匙”,沙棘生态种植,将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巧妙结合,既让荒漠披上绿装,又让“沙漠黄金”点亮百姓致富路,书写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动实践。
沙棘:荒漠治理的“先锋植物”
沙棘,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,耐寒、耐旱、耐贫瘠、耐盐碱,根系发达,具有极强的固土改土能力,它主根深入地下可达数米,侧根繁密,能有效锁住土壤水分,减少水土流失;其枯枝落叶层可增加土壤有机质,改良土壤结构,为其他植物生长创造条件,在我国西北、华北等荒漠化地区,沙棘被公认为“生态修复先锋树种”。
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区,沙棘林地的土壤侵蚀模数比荒坡减少80%以上;在毛乌素沙地的流动沙丘上,沙棘能凭借强大的根系固定流沙,逐步形成“沙障-草本-灌木-乔木”的演替序列,让“沙进人退”变为“绿进沙退”,数据显示,我国通过沙棘生态治理,已累计固定上亿吨泥沙,恢复植被面积超百万公顷,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“中国方案”中的重要一环,这种“以生态换空间,以绿治沙”的模式,不仅修复了受损生态系统,更构建了抵御风沙的绿色屏障,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。
从“治沙”到“用沙”:果实利用激活生态价值
沙棘的价值远不止于生态修复,其果实橙黄饱满,富含维生素C、维生素E、胡萝卜素、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活性物质,是公认的“天然营养宝库”,近年来,随着深加工技术的突破,沙棘果实从“野果”变为“黄金原料”,产业链不断延伸,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,实现了“治理-保护-利用”的良性循环。
在食品领域,沙棘汁、沙棘果酱、沙棘果干等产品凭借酸甜可口、营养丰富的特点,走进千家万户;在医药领域,沙棘黄酮、沙棘油被用于增强免疫力、抗氧化、调理肠胃等,成为药品和保健品的重要原料;在日化领域,沙棘提取物添加到护肤品、洗发水中,其修复滋养的功效深受消费者青睐,据行业统计,我国沙棘产业年产值已突破百亿元,带动了内蒙古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等地的数十万农户增收,在陕西榆林,农户通过种植沙棘,每亩年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,是传统农作物的3-5倍;在青海玉树,沙棘加工企业为当地牧民提供就业岗位,让“靠山吃山”有了更可持续的方式。
生态与经济的协同:沙棘种植的“双赢密码”
沙棘生态种植的核心优势,在于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,种植沙棘无需大量施肥浇水,管理成本低,适合在荒漠化地区大规模推广;通过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将沙棘种植与加工销售结合,让农户在生态治理中直接受益,激发了参与积极性。
这种“先治理、后利用,以利用促治理”的路径,打破了“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”的误区,在内蒙古赤峰,当地政府引导农户种植沙棘50万亩,不仅治理了30万亩荒漠,还引进龙头企业开发沙棘精油、沙棘茶等产品,带动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;在甘肃河西走廊,沙棘与梭梭、柠条等树种混交种植,既提高了防风固沙效果,又通过果实采摘增加了土地产出,可以说,沙棘种植让荒漠从“生态包袱”变成了“绿色银行”,让农民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,收获了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。
小沙棘,大未来
沙棘生态种植,是自然馈赠与人类智慧的结晶,它以顽强的生命力在荒漠中扎下根,用绿色守护生态;以丰硕的果实回馈土地,用产业带动振兴,从防风固沙到水土保持,从营养食品到健康原料,沙棘正以其独特的魅力,串联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纽带,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中国经验。
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链的完善,沙棘产业将释放更大潜力,我们期待,更多像沙棘这样的“生态经济树种”被发掘和推广,让荒漠变绿洲、绿洲变宝库,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