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松,以其挺拔的身姿、苍翠的针叶和优雅的树形,成为北方园林绿化中备受青睐的常绿乔木,北方冬季寒冷干燥、多风、温差大的气候特点,对新定植的雪松而言,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,若防寒措施不到位,轻则枝叶干枯、生长不良,重则整株死亡,前功尽弃,掌握并科学实施雪松定植后的冬季防寒措施,确保其安全越冬,是保障成活率和后续健康生长的关键。
定植时机选择:为越冬打下坚实基础
虽然本文重点阐述冬季防寒,但定植时机本身也与越冬能力息息相关,北方地区,雪松的最佳定植时期一般在春季土壤解冻后至新芽萌动前(3-4月),或秋季落叶前后至土壤封冻前(10-11月),秋季定植,根系可在土壤封冻前有一段恢复生长的时间,有利于来年春季的萌发,但若秋季定植较晚,则需加强防寒,春季定植,则要给植株留出足够的生长时间以增强抗寒能力,避免在严寒时期或土壤冻结时进行定植。
越冬前的准备措施:未雨绸缪,防患未然
-
科学定植,规范操作:
- 选址与土壤: 选择地势较高、排水良好、光照充足的地方,定植穴应大于土球直径的1.5-2倍,深度适宜,保证土球底部与土壤紧密接触,防止栽植过深或过浅。
- 土球处理与回填: 定植时,确保土球完整,小心拆除包装物(草绳、无纺布等,若不易腐烂可适当剪除一部分),回填土应与原土混合,并加入适量腐熟的有机肥,改善土壤结构,促进根系恢复,回填后浇透定植水。
-
水分管理:
- 浇封冻水: 土壤封冻前(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),对新定植的雪松浇一次透水的“封冻水”,这非常重要,可确保土壤有足够的墒情,防止冬季干旱导致根系失水干枯,同时也能缓冲土壤温度剧烈变化,浇水时间以昼消夜冻为宜。
-
适度修剪:
定植后,可对雪松进行适度修剪,主要是疏除病虫枝、受伤枝、过密枝和细弱枝,减少水分蒸发,保持树体平衡,但切忌过度修剪,以免削弱树势,对于较大的伤口,可涂抹愈伤剂保护。
主要防寒措施:多管齐下,安全越冬
-
根颈培土(堆土防寒):
这是最常用、最经济有效的防寒措施之一,在土壤封冻前,将雪松树干基部(根颈部位)用细土堆成高30-50厘米、直径60-80厘米的土堆,培土可保护根颈及部分根系不受冻害,同时防止“冻拔”现象(土壤冻结膨胀将根系抬起),培土要拍实,防止被风吹散,春季气温回升后,及时扒开土堆,以免影响根系呼吸和萌发。
-
树干包裹:
用草绳、无纺布、保温棉或塑料薄膜等材料对雪松的树干进行包裹,高度可达1-1.5米或分枝点处,这可以有效减少树干因温度剧烈变化引起的冻裂,并防止干寒风直接吹刷树干,导致水分过度流失,包裹时要注意紧实,但不要过紧以免损伤树皮,春季气温稳定后,及时拆除,以免高温灼伤树皮或影响树干透气。
-
搭设防风障:
对于风口处或新定植的雪松,可在其西北侧或迎风面搭设防风障,防风障可用竹片、木棍等做支架,外面覆盖无纺布、塑料薄膜或草帘等材料,高度要高于植株,防风障可以降低风速,减少植株水分蒸腾,改善小气候,提高局部温度。
-
树盘覆盖(地膜/秸秆覆盖):
在雪松树干周围(距离树干10厘米以外)的树盘内,覆盖一层厚度为5-10厘米的秸秆、稻草、落叶、锯末或地膜等,覆盖物可以保持土壤温度相对稳定,防止根系冻害,同时减少土壤水分蒸发,抑制杂草生长,若使用地膜,可在地膜上再覆盖一层薄薄的秸秆等,以防地膜过热灼伤根系或杂草,春季气温回升后,及时清除覆盖物。
-
喷施防冻剂与抗蒸腾剂:
在严寒来临前,可向雪松枝叶喷施防冻剂或抗蒸腾剂,这类产品可以提高植株细胞液浓度,增强抗寒能力,减少冬季水分过度蒸腾,使用时需严格按照产品说明进行操作,注意喷施时间和浓度。
越冬后的管理:循序渐进,促进恢复
- 适时撤除防寒物: 春季气温稳定回升(约3月中下旬),日均气温稳定在5℃以上时,应逐步撤除防风障、树干包裹物、树盘覆盖物等,撤除应分次进行,避免突然撤除导致植株不适应。
- 浇返青水: 春季萌芽前,浇一次透水的“返青水”,促进根系活动和植株生长。
- 施肥与病虫害防治: 越冬后,雪松生长势较弱,可适当施入少量氮磷钾复合肥,促进恢复生长,注意观察是否有病虫害发生,及时防治。
雪松在北方地区的定植与越冬,是一项需要细致和耐心的工作,从定植时机的选择,到越冬前的精心准备,再到冬季各项防寒措施的严格落实,以及越冬后的科学管理,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,只有因地制宜,综合运用多种防寒技术,才能确保新定植的雪松安全度过寒冷的冬季,在来年春天焕发出勃勃生机,为北方的园林景观增添永恒的绿意与活力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