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,水土流失如一道道难以愈合的伤疤,不仅侵蚀着宝贵的土地资源,更威胁着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,面对这一严峻挑战,寻找高效、经济且可持续的治理方案成为当务之急,近年来,盐肤木(Rhus chinensis)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乡土树种,在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实践中展现出令人瞩目的“先锋”作用,为退化土地的重焕生机带来了绿色希望。
盐肤木,漆树科盐肤木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俗称“五倍子树”,是我国传统的经济植物,其虫瘿五倍子是重要的化工和医药原料,其生态价值,尤其是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卓越表现,正逐渐被认识和重视,盐肤木之所以能成为水土流失治理的“利器”,源于其独特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。
盐肤木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抗逆性,它耐干旱、耐瘠薄,对土壤要求不严,在酸性、中性乃至钙质土壤上均可良好生长,尤其能在石质山地、陡坡、采石场迹地等条件恶劣的退化地段成功定居,这种“适者生存”的本使它能够在其他植物难以生存的地方率先扎根,为后续生态演替奠定基础。
盐肤木拥有发达的根系,其主根深扎,侧根和须根繁密,能够有效固持土壤,增强土壤的抗蚀抗冲能力,根系如同无数只“手”,牢牢抓住土壤颗粒,显著减少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,从而有效遏制水土流失,研究表明,盐肤木林地的土壤侵蚀模量远低于裸地或荒坡地,其根系对土壤结构的改良和固土效果显著。
盐肤木生长迅速,能够快速形成植被覆盖,在种植初期,盐肤木就能较快地增加地表植被盖度,减少雨滴对地面的直接击溅,降低径流速度和侵蚀量,随着植株的生长和群落的形成,其冠层可以有效截留降水,减缓雨水到达地面的速度,增加土壤入渗,进一步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。
在水土流失治理的实践中,盐肤木的种植模式也灵活多样,它可以作为纯林进行大面积种植,也可以与其他乔木、灌木、草本植物进行混交,构建多层次的复合植被群落,混交模式不仅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,还能更好地发挥不同植物的协同固土保水效应,在坡地上采用“盐肤木+乔木+草本”的立体种植模式,既能快速覆盖地表,又能通过深根性乔木巩固深层土壤,形成立体的水土保持网络。
盐肤木生态修复的意义远不止于水土流失的治理,作为一种经济树种,其在生长过程中可收获五倍子,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,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结合,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参与生态修复并从中获益的途径,极大地调动了其积极性,盐肤木还是优良的蜜源植物和饲料植物,其果实能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,有助于恢复和增加生物多样性,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和健康发展。
盐肤木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应用也需因地制宜,在种植前,应进行详细的立地条件调查,选择适宜的种源和种植密度,并采取科学的抚育管理措施,以确保造林成活率和生态修复效果,应将其与其他水土保持措施,如工程措施(如梯田、谷坊)和农业技术措施(等高耕作、覆盖种植)相结合,形成综合治理体系,方能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。
盐肤木凭借其强大的环境适应性、发达的根系、快速的覆盖能力以及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的特性,在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,它不仅是退化土地的“绿色守护者”,更是实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生动实践,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推广应用的拓展,盐肤木必将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,为更多水土流失区的生态修复贡献“木”的力量,让受伤的土地重披绿装,再现生机盎然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