酥梨以其皮薄肉脆、多汁甘甜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,但黑星病的频发却常导致梨树叶片早落、果实畸形、品质下降,严重时甚至造成减产绝收,黑星病病原真菌以菌丝体在病枝、病芽或落叶中越冬,次年春季借风雨传播,发病初期(叶片出现淡黄色近圆形病斑、果实产生淡黄色圆形小斑点)是防控的关键窗口期,科学选择药物并合理使用,能有效遏制病害扩散,保障梨树健康生长。
发病初期药物选择原则
发病初期用药需遵循“早、准、狠”原则:“早”即症状初现时立即施药;“准”是根据病原菌特性选择针对性药物;“狠”是确保药物浓度和喷施均匀度,避免局部漏防,同时需注意轮换用药,延缓病原菌抗药性,优先选择高效、低毒、低残留的药剂,保障果品安全。
高效药物推荐及使用方法
保护性杀菌剂:预防与初发期控制
保护性药剂在病原菌侵染前或侵染初期形成药膜,阻止孢子萌发和侵染,适合发病初期或病害高发前预防使用。
- 代森锰锌:广谱保护性杀菌剂,对黑星病有较好预防效果,使用8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~800倍液,或7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~600倍液,均匀喷雾叶片正反面及果实,注意与内吸性药剂轮换使用,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导致抗性。
- 丙森锌: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,安全性高,使用70%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~700倍液,发病初期喷施,能有效抑制病斑扩展。
内吸性杀菌剂:治疗与铲除初发病灶
若病斑已明显扩展(叶片病斑出现黑色霉层、果实病斑凹陷木栓化),需选用内吸性药剂,通过植物体传导抑制病原菌生长。
- 苯醚甲环唑:三唑类内吸杀菌剂,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,渗透性强,持效期长,使用10%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~3000倍液,或30%苯醚甲环唑·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00~2000倍液,重点喷施病斑密集处,7~10天一次,连用2次。
- 腈菌唑:三唑类高效杀菌剂,对黑星病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有强烈抑制作用,使用12.5%腈菌唑乳油3000~4000倍液,发病初期喷雾,注意避免在高温时段使用(易产生药害)。
- 氟硅唑:三唑类广谱杀菌剂,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,持效期长,使用40%氟硅唑乳剂8000~10000倍液,严格控制浓度(过高易产生药害),与保护性药剂交替使用。
- 吡唑醚菌酯: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新型杀菌剂,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,能提高植物抗逆性,使用25%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00~2000倍液,发病初期喷施,对黑星病有较好防效,同时可兼防其他叶部病害。
生物源杀菌剂:绿色防控首选
对于有机梨园或追求果品安全的种植户,生物源杀菌剂是理想选择,安全性高、不易产生抗性,但见效相对较慢,需提前或早期使用。
- 枯草芽孢杆菌:通过竞争营养和产生抗菌物质抑制病原菌,使用100亿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00~800倍液,发病初期喷雾,7~10天一次。
- 宁南霉素:抗生素类杀菌剂,对真菌和病毒病害均有抑制作用,使用2%宁南霉素水剂200~300倍液,发病初期喷施,安全间隔期短,适合采收前使用。
科学用药辅助措施
- 精准诊断,及时用药:黑星病初期症状易与锈病、褐斑病混淆,需通过“叶片病斑正面褪黄、背面出现黑色霉层,果实病斑木栓化、凹陷”等典型特征确诊,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喷药,封锁发病中心。
- 轮换用药,延缓抗性:不同作用机理药剂交替使用(如三唑类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、保护性与内吸性药剂搭配),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,第一次用苯醚甲环唑,第二次可用腈菌唑+代森锰锌,第三次用吡唑醚菌酯。
- 均匀喷药,覆盖到位:黑星病病原菌主要通过风雨传播,叶背、果实萼洼、枝条缝隙等部位易藏匿病菌,需重点喷施,确保药液均匀覆盖叶片正反面、果实及枝条,以“湿而不滴”为宜。
- 配合农业防治,降低菌源:用药前结合修剪清除病枝、病叶、病果,集中深埋或烧毁;秋末冬初清园时喷施5波美度石硫合剂,减少越冬菌源;合理修剪,改善树体通风透光,降低湿度(黑星病高湿条件下易流行)。
注意事项
- 安全间隔期:严格按照农药标签标注的安全间隔期采收,避免果品农药残留超标(如苯醚甲环唑安全间隔期建议15天以上)。
- 药害防控:三唑类药剂(如氟硅唑、腈菌唑)在高温、高浓度下易产生药害,建议避开中午高温时段(10:00前、16:00后)用药,幼树和弱树降低使用浓度。
- 抗性管理:长期单一使用同类型药剂会加速抗性产生,建议每季使用同种药剂不超过2次,优先复配配方(如苯醚甲环唑·吡唑醚菌酯)。
酥梨树黑星病防治,“初期防控是关键,科学用药是核心”,种植户需结合发病程度、气候条件及果园管理实际,合理选择保护性、内吸性或生物源药剂,轮换搭配、精准喷施,并配合清园、修剪等农业措施,才能有效控制黑星病危害,保障酥梨产量与品质,实现绿色高效生产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