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苹果现代栽培体系中,“矮化密植”已成为实现早果、丰产、优质、高效的核心技术路径,相较于传统乔化稀植模式,矮化密植通过利用矮化砧木、精细修剪和科学肥水管理,有效控制了树体大小,显著提高了土地利用率,矮化密植的成功并非简单的“密度=矮化+密植”,其核心在于行距与株距的科学设置,这直接关系到果园的光能利用率、通风透光条件、田间作业便利性以及最终的产量与品质,是决定果园成败的“先手棋”与“生命线”。
科学设置行距与株距的核心意义
- 光能利用与树体平衡:合理的行距与株距 ensures that每株苹果树都能获得充足的光照,特别是树体中下部和内膛的光照,这对于叶片光合作用、花芽分化、果实着色和糖分积累至关重要,密度过大,极易造成树冠过早郁闭,光照恶化,导致结果部位外移、果实品质下降、病虫害加剧。
- 通风透光与病虫害防控:适宜的间距有利于果园空气流通,降低树体湿度,减轻苹果树腐烂病、白粉病、霉心病等真菌性病害的发生,同时也不利于蚜虫、红蜘蛛等害虫的滋生繁衍。
- 机械化作业与省力化管理:现代果园离不开机械化作业,足够的行距是大型拖拉机、喷雾机、割草机、采摘平台等机械顺利进园作业的前提,能有效降低劳动强度,提高生产效率,株距的设置则要考虑单株营养面积和机械操作(如施肥、喷药)的便捷性。
- 产量形成与品质提升:合理的密度能够在单位面积上容纳最适宜的树体数量,既保证早期产量快速形成,又能维持树体长期健壮生长,避免因过度竞争导致的树势衰弱,从而实现高产、稳产、优质的目标。
影响行距与株距设置的关键因素
行距与株距的确定并非一成不变,需综合考量以下因素:
- 砧木类型:这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,不同矮化砧木的矮化程度差异显著。
- 极矮化砧木(如M9、M27等):矮化性强,树体极小,株距可缩小至0.8-1.5米,行距需相应增大至3.5-4.5米,以保证光照和机械作业。
- 矮化砧木(如M26、MM106等):矮化程度中等,树体大小适中,株距通常为1.5-2.5米,行距3.0-4.0米较为常见。
- 半矮化砧木(如MM111、M7等):矮化程度较弱,接近乔化,株距可适当加大至2.5-3.5米,行距3.5-4.5米或更宽。
- 品种特性:不同苹果品种的生长势、树姿开张度、结果习性不同,生长势强、树姿直立的品种(如一些富士品系)需适当加大株行距;生长势中庸、树姿开张的品种可适当缩小株行距。
- 土壤肥力与气候条件:土壤肥沃、水肥条件好的地区,树体生长旺盛,宜适当加大行距,避免郁闭;而在土壤瘠薄、干旱或寒冷地区,树体生长相对缓慢,可适当缩小株距,但行距仍需保证光照和作业。
- 整形修剪方式:采用的树形(如细长纺锤形、高纺锤形、开心形等)直接影响树体结构和冠幅大小,细长纺锤形要求中央领导干优势明显,枝条细弱,株距可较小;而开心形则要求树体开张,行距需足够大以保证内膛光照。
- 机械化程度:高度机械化的大型果园,行距必须满足大型机械的最小转弯半径和作业宽度,通常行距不宜小于3.5米,半机械化或人工管理为主的果园,行距可适当缩小,但仍需保证通风透光。
- 目标市场与管理水平:对于追求早期产量和高投入高产出的高密度栽培模式,需选择极矮化砧木,并配套精细管理,管理水平高的果园,能更好地通过修剪调控树体,可适当增加密度;管理水平低的果园,密度过大易导致失败。
常见矮化密植模式下的行距与株距推荐
综合以上因素,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苹果矮化密植模式及其参考株行距:
-
高密度栽培(超密植):
- 砧木:极矮化砧木(M9 T337、M9 NIC 39等)
- 树形:细长纺锤形、高纺锤形
- 株距:0.8 - 1.5米
- 行距:3.0 - 3.5米(部分果园为机械作业可达3.5-4.0米)
- 特点:定植后2-3年即可结果,5-6年进入盛果期,早期产量极高,但管理要求精细,树体控制难度大,果园寿命相对较短。
-
中密度栽培:
- 砧木:矮化砧木(M26、MM106等)或极矮化砧木
- 树形:自由纺锤形、细长纺锤形
- 株距:1.5 - 2.5米
- 行距:3.5 - 4.0米
- 特点:兼顾了早期产量和树体健壮性,通风透光条件较好,管理相对便捷,是目前推广较多的模式。
-
中低密度栽培(半矮化):
- 砧木:半矮化砧木(MM111、M7等)或矮化砧木
- 树形:开心形、改良纺锤形
- 株距:2.5 - 3.5米
- 行距:4.0 - 5.0米
- 特点:树体相对较大,单株产量高,果园寿命较长,通风透光极佳,便于大型机械作业,果实品质优良,但早期产量形成较慢。
科学设置与动态调整
- 精准规划:建园前必须根据自身砧木、品种、土壤、气候、机械化水平和管理能力,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规划设计,必要时咨询专业技术人员,确定最适宜的株行距。
- 南北行向:在山地、丘陵地区,尽量沿等高线栽植;在平原地区,建议采用南北行向,以保证树体各部位光照均匀。
- 灵活调整:株行距的设置并非绝对,即使在同一果园,不同地块(如坡地与平地、肥沃与瘠薄地块)也可适当调整,在果园生长过程中,要根据树体发育情况、光照状况和机械化需求,通过间伐(如计划密植)、修剪等手段进行动态调整,维持合理的群体结构。
苹果树矮化密植的行距与株距设置,是一门科学,也是一门艺术,它需要种植者具备系统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,综合考虑多种因素,做出最适合自身条件的决策,科学合理的株行距,是构建优质苹果园骨架的基础,是实现光能高效利用、果园机械化作业、病虫害绿色防控、最终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目标的关键所在,只有打好这块“基石”,才能让矮化密植的苹果园结出丰硕的果实,为果农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