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深秋初冬,当田野染上金黄,一串串橙红或深红的沙棘果、枸杞果便如玛瑙般缀满枝头,这是大自然馈赠的“营养黄金”,果实采收作为沙棘与枸杞种植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,不仅直接影响产量与品质,更关系到产业效益与生态价值的最终实现,科学、高效的采收技术,是让这些“小浆果”发挥最大价值的重要保障。
识“时”而动:采收期的精准把握
沙棘与枸杞的采收时机,直接决定果实中活性成分的含量与口感风味,过早采收,果实未充分成熟,营养积累不足,酸涩味重;过晚采收则果实易脱落、腐烂,或因低温冻害降低商品价值,判断最佳采收期,需综合考量以下因素:
- 果实成熟度标志:沙棘果实果皮由绿转为橙黄或深红,果柄处出现离层,轻触即落;枸杞果实则需呈现鲜红色或紫红色,果肉变软,种子饱满呈黄白色,此时果实中维生素C、黄酮、枸杞多糖等营养物质达到峰值。
- 气候条件影响:沙棘耐寒,但霜冻后果实易软化变质,宜在初霜前完成采收;枸杞怕热,高温多雨易导致霉烂,需选择晴朗干燥的天气,避开露水未干或雨后时段。
- 品种与用途差异:加工用果实(如果汁、果油)可适当晚采,以提高出汁率与有效成分含量;鲜食或药用果实则需在最佳成熟期集中采收,确保品相与营养。
择“法”而采:高效与品质的平衡
沙棘与枸杞的果实特性不同,采收方式也需“因果制宜”,既要提高效率,又要减少损伤,保障果实完整性。
(一)沙棘采收:从“棘手”到高效
沙棘枝条带刺,果实小而密集,传统人工采收费时费力,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,目前主流采收方式包括:
- 人工采收:适用于小面积种植或高端鲜果市场,需佩戴厚手套,用剪刀剪取带果果枝,再轻轻揉搓收集果实,或采用“梳式采收法”,用特制梳子顺枝梳理果实,此法损伤率低,但效率仅为人均每日5-10公斤。
- 机械采收:规模化种植的优选,包括振动式采收机(通过振动使果实脱落)、气吸式采收机(利用负压吸取果实),配合集料装置可大幅提升效率(每小时可达数百公斤),需注意调整振动频率与幅度,避免损伤枝条影响来年产量。
- 冻果采收:在北方寒冷地区,可待果实经霜冻后冻结,用敲击或振动使果实脱落,再集中收集,此法简单易行,但果实易融化解冻,需及时加工。
(二)枸杞采收:“指尖上的精细活”
枸杞果实成熟期不一致,需分批采收,人工仍是主流方式,但需讲究技巧:
- “三轻三慢”原则:轻摘、轻放、轻拿;慢走、慢速、慢运,用拇指与食指捏住果柄基部,轻轻旋下,避免拉扯损伤花芽;采收容器需铺软衬(如棉布、泡沫),减少摩擦破损。
- 分批采收技巧:夏季果实每隔5-7天采收一次,秋季每10天左右一次,优先采摘成熟度达90%以上的果实,未成熟果保留继续生长。
- 雨天采收禁忌:遇露水或雨后,需待果实表面干燥后再采,否则易发霉变质,阴雨天气可提前覆盖防雨棚,或采用烘干设备及时处理鲜果。
采后“黄金1小时”:保鲜与初加工的关键链
采收后的沙棘与枸杞果实仍进行呼吸作用,若不及时处理,营养会迅速流失,甚至腐烂,采后处理需把握“黄金1小时”,做到“快采收、快预冷、快加工”:
- 分级筛选:剔除病虫害果、烂果、未成熟果,按大小、色泽分级,确保商品规格一致。
- 低温保鲜:沙棘果耐贮性较好,0-4℃冷藏可保存7-10天;枸杞果需及时摊晾散热,置于阴凉通风处,或采用速冻技术锁鲜。
- 就地加工:产区可就地建设清洗、榨汁、干燥(晒干或烘干)、提取加工生产线,最大限度保留果实中的维生素C、沙棘油、枸杞多糖等活性成分,延伸产业链条。
从枝头到舌尖的守护
沙棘与枸杞果实的采收,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,更是对自然的敬畏,从精准判断采收期,到选择高效采收方式,再到科学采后处理,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种植者的智慧与匠心,唯有将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相结合,才能让这些“荒漠宝石”“养生瑰宝”从枝头走向市场,为健康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,也为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贡献独特价值,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每一颗精心采收的果实,都是自然与人类共同谱写的丰收之歌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