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寿菊以其鲜艳的花色、较长的花期和较强的环境适应性,成为园林绿化和家庭栽培的常见花卉,在生长过程中,蚜虫、红蜘蛛、白粉病、根腐病等病虫害常侵袭植株,影响其观赏价值和生长势,病虫害防治应遵循“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”的原则,通过科学管理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,让万寿菊健康绽放,以下是万寿菊病虫害的主要预防措施:
选用健康种苗与土壤消毒,从源头杜绝病菌
病虫害的传播往往始于种苗和土壤,种植万寿菊时,应选择抗病性强、无病虫害的健壮种苗,避免从病株上分株或采种,对于地栽地块,需提前深耕土壤,清除土中的石块、残根及病株残体,减少越冬病菌和虫卵,播种或移栽前,可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:每平方米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-10克拌土,或用 solarization(太阳能消毒法)——覆盖透明地膜暴晒15-20天,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真菌、线虫等病原体,盆栽时,则需选用疏松透气、排水良好的基质,可用腐叶土、园土、河沙按2:2:1混合,并喷洒高锰酸钾溶液(1000倍液)进行消毒。
优化栽培管理,增强植株抗病性
良好的栽培环境是预防病虫害的基础,万寿菊喜阳光充足、通风良好的环境,若种植过密或通风不良,易引发白粉病、褐斑病等真菌性病害,需合理密植,地栽株行距保持30-40厘米,盆栽避免摆放过密,确保植株间有良好的空气流通,浇水遵循“见干见湿”原则,避免盆土积水或叶面长时间潮湿,以减少根腐病和叶斑病的发生;浇水时可沿盆边或根部浇灌,尽量避免淋湿叶片,施肥以腐熟的有机肥(如堆肥、饼肥)为主,配合磷钾肥(如磷酸二氢钾),少施氮肥,防止植株徒长、组织柔嫩而降低抗性,生长期间及时摘除病叶、老叶和残花,集中烧毁或深埋,减少传染源。
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,安全环保控病虫
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是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,可避免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。
- 物理防治:利用害虫的趋性设置诱杀装置,在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、白粉虱;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夜间活动的害虫(如地老虎);在植株周围铺设银灰色地膜驱避蚜虫,对于零星发生的害虫,可人工捕捉或用软毛刷刷除叶片上的蚜虫、红蜘蛛。
- 生物防治:优先选用对天敌安全、无残留的生物农药,用苏云金杆菌(Bt)可湿性粉剂防治鳞翅目幼虫(如菜青虫),用农用链霉素防治细菌性病害,用苦参碱、印楝素等植物源杀虫剂喷施防治蚜虫、红蜘蛛,保护和利用天敌,如引入瓢虫、草蛉、食蚜蝇等捕食蚜虫,释放捕食螨防治红蜘蛛,构建生态平衡。
科学化学防治,及时控制病虫害蔓延
当病虫害发生较严重时,需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应急防治,但需严格遵守“对症下药、适时适量、安全间隔”的原则,避免滥用农药。
- 常见虫害防治:蚜虫可用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3%啶虫脒乳油2000倍液喷雾,重点喷施叶片背面;红蜘蛛可用20%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%噻螨酮乳油2000倍液喷雾,间隔7-10天喷1次,连续2-3次;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可在播种前用50%辛硫磷颗粒剂拌土撒施,或用辛硫磷乳油灌根。
- 常见病害防治:白粉病可用1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%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喷雾;根腐病可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,每株灌药液200-300毫升,每7天1次,连续2-3次,喷药时需均匀周到,叶片正反面均需覆盖,注意交替用药,避免病原体产生抗药性。
加强日常监测与清理,防患于未然
定期巡查万寿菊的生长状况是早期发现病虫害的关键,每日观察叶片是否出现黄斑、卷曲、虫卵,茎部是否有病斑、腐烂,根部是否生长不良等,一旦发现异常,及时隔离病株,查明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,清理田间杂草,减少害虫的中间寄主;生长结束后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和落叶,集中销毁,减少越冬病原菌和虫卵的数量,为下一年种植减少病虫害基数。
万寿菊的病虫害预防需从种苗选择、土壤管理、栽培环境、生物防治等多方面入手,构建“预防为主、综合防治”的防控体系,通过科学精细的管理,既能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,又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,保障万寿菊健康生长,让其以最美的姿态装点环境,实现观赏价值与生态效益的双赢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