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非洲大陆最西端的几内亚比绍,一片片低洼的沿海滩涂与稀树草原之间,生长着一种独特的树种——几内亚比绍雪松(Afrocarra preussii,当地称“Mucariya”),它不像北美洲的雪松那般高大挺拔,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扎根于这片炎热多雨的土地,成为当地生态、文化与经济的“绿色脊梁”,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夹击下,这一西非特有的“绿色传奇”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,它的故事,也是这片土地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缩影。
沿海滩涂的“生态工程师”
几内亚比绍雪松是典型的沿海红树树种之一,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的滩涂、河口三角洲及季节性泛滥平原,它的根系发达,如同天然的“钢筋水泥”,深深扎入淤泥中,既能抵御强风海浪的侵袭,又能稳固土壤,防止海岸线侵蚀,对于这片以河流、湿地为主的国家而言,雪松林是天然的“海岸卫士”——据当地环保组织统计,每公顷成熟的雪松林每年可减少约1.5吨土壤流失,在2009年飓风“伊达”袭击时,有雪林庇护的村庄,房屋损毁率比无林区域低40%。
雪松林还是“生物天堂”,它的枝干为红树鹭、白鹭等水鸟提供栖息地,根部洞穴成为螃蟹、小鱼和虾类的庇护所,落叶则成为湿地生态系统的“能量来源”,滋养着螺类、贝类等底栖生物,在几内亚比绍,当地渔民世代流传着“有雪松的地方,就有鱼虾”的谚语,正是对这一生态链最朴素的认知。
文化图腾与生活之源
对几内亚比绍人来说,雪松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,更是文化的符号,在巴恩特人、曼丁哥族等传统部落中,雪松被视为“神圣之树”,部落的成年礼、祭祀仪式常在古老的雪松树下举行,人们相信它的根系能连接大地与祖先,枝叶能庇护族人平安,一位部族长老曾说:“雪松见证了我们的出生、婚嫁与死亡,它不是树,是我们的亲人。”
日常生活中,雪松的用途无处不在,轻而耐腐的木材被用来建造房屋、制作独木舟——几内亚比绍传统的“帕库苏”渔船,至今仍沿用雪松木作为龙骨,因其能抵抗咸水侵蚀,使用寿命可达数十年,树皮和树叶可入药,当地人用其治疗腹泻、发烧等常见病;燃烧后的木灰则被当作天然肥料,撒在稻田里提高产量,即使在现代化进程中,许多乡村家庭仍保留着“用雪松木箱存放嫁妆”的习俗,箱面上雕刻的雪松图案,象征着家族的繁衍与坚韧。
威胁与挣扎:消失的“绿色长城”
这片曾覆盖几内亚比绍沿海约15%面积的雪松林,正以每年约2%的速度消失,威胁主要来自三方面:
一是气候变化,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,海水倒灌入侵沿海低地,雪松耐盐碱的能力有限,大面积幼苗因土壤盐渍化死亡,降雨模式改变使得旱季延长,火灾风险增加——2021年,北部地区的一场林火就烧毁了超过500公顷的雪松林,其中许多是百年古树。
二是人类活动,沿海地区人口增长,为获取耕地与木材,大量雪松林被砍伐改种水稻或腰果,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,过去20年,几内亚比绍因农业扩张损失的森林中,雪松林占比达35%,过度采伐(尤其用于薪柴和出口木材)也导致林龄结构失衡,成年树木锐减,自然更新困难。
三是保护意识薄弱,尽管雪松被列为几内亚比绍“国家二级保护树种”,但由于缺乏资金与执法力量,盗伐现象屡禁不止,许多偏远地区的村民甚至不知晓其保护地位,仍将砍伐雪松视为“理所当然”。
守护未来:从“绿色长城”到“绿色经济”
面对危机,几内亚比绍政府、国际组织与当地社区已开始行动,2022年,环境部启动“雪松复苏计划”,在沿海省份建立5个保护区,并联合WWF(世界自然基金会)开展育苗项目——在比绍郊区的育苗中心,每年可培育10万株雪松苗,免费发放给村民种植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“社区共管”模式的探索,在南部省的Quebo社区,村民与环保组织签订协议:停止砍伐现有雪松林,同时参与生态旅游项目,游客可乘独木舟穿行雪林,观鸟、学习传统手工艺,村民则通过导游服务、手工艺品销售获得收入,这种“保护-开发-受益”的闭环,让雪松林从“负担”变成了“资产”。
科学家也在行动,几内亚比绍大学的研究团队正尝试培育耐盐碱的雪松杂交品种,并在试验区种植,初步结果显示,这些幼苗在海水倒灌区域的成活率比普通品种高出20%。
每一棵雪松都是希望的种子
几内亚比绍雪松的命运,与这片土地的未来紧密相连,它不仅是生态系统的守护者,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与可持续发展的希望,当我们在地图上标注这个西非小国时,或许不应只记得它的贫困与动荡,更应看到那些在滩涂上顽强生长的雪松——它们扎根淤泥却向往天空,历经风雨却生生不息,正如几内亚比绍人民,在困境中从未放弃对绿色家园的向往。
保护雪松,不仅是保护一个物种,更是保护一种与自然共生的智慧,保护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,每一棵被栽种的雪松苗,都是一颗希望的种子,终将在几内亚比绍的海岸线上,重新筑起一道“绿色长城”,让传奇继续生长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