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闻“苦楝”二字,便知其味必苦,这名字里似乎就浸透了一种生活的底色,带着几分不讨好的倔强与历经沧桑的沉默,就是这样一种其貌不扬、甚至有些“苦大仇深”的树木,却在许多人的记忆深处,扎根为一段难以磨灭的乡愁符号。
苦楝树,学名楝树,属于楝科落叶乔木,它或许没有松柏的挺拔伟岸,也不似桃李那般娇艳可人,它的树皮粗糙,纵裂成片,黑褐色的枝干虬曲嶙峋,透着一股子执拗的生命力,叶子是羽状的复叶,小叶细长,在风中摇曳时,沙沙作响,像是在低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,每年春末夏初,苦楝树会开出淡紫色或紫白色的小花,细密而繁盛,一簇簇,一团团,藏在浓密的叶间,不张扬,却自有其清雅的芬芳,只是这芬芳,也似乎被“苦楝”之名所累,少有人细细品味,到了秋冬,它便会结出一串串金黄色的果实,圆润如珠,挂在光秃秃的枝头,经霜不落,像是一串串凝固的时光,又像是大自然馈赠的、带着苦涩回味的念想。
“苦”是苦楝最鲜明的标签,也是它最深刻的烙印,它的叶、花、果、皮,乃至木材,都带有浓烈的苦味,这苦味,让它避开了许多虫害的侵扰,也让它成为了乡间孩子们眼中“不能吃”的禁忌,正是这苦涩,赋予了它独特的价值,在缺医少药的年代,苦楝的根、皮、果实皆可入药,具有清热燥湿、杀虫止痛的功效,是乡亲们对付顽癣、蛔虫等疾病的“天然良方”,虽然其药性需谨慎使用,但这“苦口”的特质,恰恰契合了中医“良药苦口利于病”的朴素认知。
于我而言,苦楝树更承载着童年乡村生活的记忆,村头巷尾,房前屋后,常常能见到苦楝树孤独而倔强的身影,它不像槐树那样招蜂引蝶,也不像柳树那般柔媚多情,它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,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,夏日午后,我们这些孩子在树下嬉戏打闹,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叶子,洒下斑驳的光影,偶尔有几朵淡紫色的小花飘落,落在我们的头发上、肩上,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清香,我们从不摘它的果子,因为大人们告诫过:“苦楝果有毒,吃了会肚子疼。”它便成了我们眼中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存在。
最难忘的是深秋时节,苦楝树挂满了一树金黄的果实,在萧瑟的秋风中,这抹金黄显得格外醒目,也格外寂寥,有时,会有顽皮的男孩用石子去打那些果实,它们“噼里啪啦”地掉落,在地上弹跳几下,便滚进了草丛里,我们偶尔会捡起几颗,在手心里把玩,感受着它圆润的质感,却绝不会轻易放入口中,那份苦涩,仿佛已经刻在了我们的认知里。
苦楝的“苦”,并非只有消极的意义,它更像是一种生活的隐喻,乡村的生活,何尝不是充满了苦涩?春耕的辛劳,夏耘的汗水,秋收的期盼,冬藏的艰辛……每一份收获,都浸透着汗水与泪水,苦楝树以其最本真的“苦”,映照出生活的真实底色,它不回避苦难,也不粉饰太平,只是默默地生长,默默地承受,然后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,开出淡雅的花,结出坚实的果。
离乡多年,城市里高楼林立,绿树成荫,却鲜少能见到苦楝树的身影,每当在街头偶然遇到一棵,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与激动,它依然那样平凡,那样不起眼,甚至带着几分与都市格格不入的“土气”,但在我眼中,它早已不是一棵普通的树,它是乡愁的载体,是记忆的钥匙,是那段苦涩却也纯真岁月的见证者。
苦楝,苦楝,它的名字里带着苦,它的生命里藏着韧,它用苦涩守护着自己的尊严,也用那份独特的存在,温暖了无数游子的回望之路,在时光的长河中,苦楝树或许永远都不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,但它会一直站在那里,在故乡的土地上,在记忆的深处,守望着一方水土,也守望着那份深植于血脉的、带着苦涩芬芳的乡愁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