它叫屈曲花,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不甘的折痕——仿佛生来便被命运之手反复揉捏,却偏要在每一次弯折处,绽出倔强的芳华,它不似牡丹的雍容,不比兰草的清雅,只是静默地在石缝、墙隅、荒径旁,以一身风骨,写着一首关于生存与尊严的无声诗。
卑微处,见风骨
初识屈曲花,是在老家老屋的墙角,青灰的砖缝里挤着几抔干土,那里没有沃土的滋养,只有夏日烈日的炙烤,冬日寒风的凛冽,我本以为那片贫瘠的土地,只能滋生些苔藓与野草,却在某个初春的清晨,瞥见了几点星星点点的紫——不是浓艳的紫,带着些灰白,像被晨雾晕染开的墨,却在花瓣边缘透着一丝不易察ப்பட்ட的亮。
走近了才看清,是屈曲花,它的茎秆细弱,却并非软塌塌地匍匐在地,而是带着一种奇特的“屈曲”——从根部向上,便开始蜿蜒,像被什么无形的力量压弯了腰,却又倔强地昂着头,在弯曲的顶端,托起一朵小小的四瓣花,花瓣的边缘带着细密的锯齿,像工匠精心雕琢的蕾丝,虽不张扬,却透着股精细的劲儿,最动人的是它的花蕊,金黄色的,簇拥在花心,像一群攒动的小星子,在微风中轻轻颤动,仿佛在诉说着:“你看,我也在努力发光。”
它就这样,在最不被看见的角落,以最卑微的姿态,活出了最挺拔的风骨,没有温室的呵护,没有雨露的偏爱,它只是把根扎进石缝的深处,把茎秆在风中淬炼成柔韧的钢,把花朵开成对生命最热烈的礼赞。
屈曲中,藏坚韧
“屈曲”二字,道尽了它的姿态,却也藏着它的生存哲学,它从不是一味的刚硬,也不是无谓的妥协,而是在“屈”与“曲”之间,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——那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智慧,更是一种永不言弃的坚韧。
我曾见过一场暴雨后的屈曲花,豆大的雨点砸在花瓣上,纤细的茎秆被压得几乎贴地,我以为它定会夭折在泥泞里,可雨过天晴,当我再去看时,它竟慢慢直起了腰,只是茎秆上多了几道更深的弯折,像老人额头的皱纹,每一条都刻着岁月的磨砺,那些被雨水打蔫的花朵,也重新舒展开来,花瓣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,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,仿佛在说:“这点风雨,算得了什么?”
原来,它的“屈曲”,不是屈服,而是积蓄力量的方式;它的弯曲,不是退缩,而是为了更好地向上生长,就像人生路上的我们,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“石缝”与“风雨”,或许会暂时弯腰,或许会暂时隐忍,但只要心中的信念不灭,终会像屈曲花一样,在风雨后重新挺立,开出属于自己的花。
平凡里,有诗意
屈曲花,它不是名贵的花卉,没有文人墨客的吟咏,也没有园艺师的青睐,它只是万千野花中最普通的一种,安静地来,安静地开,安静地落,可正是这份平凡,让它多了一份贴近大地的诗意。
它不与百花争艳,只在春末初夏,悄悄地绽放,为寂静的角落添一抹色彩;它不与群芳争香,只在微风中送来一缕淡淡的清香,若有若无,却沁人心脾,它就像一个隐士,不慕虚荣,不逐名利,只是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,活得简单,活得纯粹。
我曾蹲在墙角,看一只蜜蜂落在屈曲花上,嗡嗡地采蜜;看一只蝴蝶在花间翩跹,与它共舞,那一刻,我忽然觉得,这小小的屈曲花,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,它有自己的世界,有自己的精彩,它用它的存在告诉我们:美,不在于外在的华丽,而在于内心的丰盈;生命的意义,不在于你拥有多少,而在于你活出了怎样的姿态。
每当我看到屈曲花,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,它就像一面镜子,照见我们内心的浮躁与脆弱;它更像一盏灯,照亮我们前行的路——即使身处困境,也要像屈曲花一样,带着“屈曲”的智慧,坚守坚韧的品格,在平凡中开出属于自己的诗行。
屈曲花,石缝间的倔强诗行,读来,满是生命的力量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