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曾经贫瘠的贫困山区,山岭间曾遍布着裸露的黄土与稀疏的杂草,风沙侵蚀着土地,贫困像藤蔓一样缠绕着村民的生活,随着“植绿扶贫”战略的深入推进,一株株树苗在山坡上扎根、生长,不仅染绿了荒山,更点燃了贫困群众的希望,让这片沉寂的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新生。
植绿:从“寸草不生”到“绿满山川”的生态蜕变
贫困山区往往面临着生态脆弱与经济贫困的双重困境,过去,过度垦伐、单一耕作导致水土流失严重,土地越来越贫瘠,“种一坡收一筐”是当地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,为破解这一困局,“植绿扶贫”以生态修复为切入点,将植树造林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。
在云南怒江大峡谷,村民们沿着陡峭的山坡种下云南松、华山松;在甘肃定西,曾经的“苦瘠之地”如今被万亩杏林覆盖;在陕西延安,退耕还林工程让荒山披上了绿装,生态林与经济林交相辉映,通过科学规划、因地制宜选种适生树种,加上村民们的精心管护,光秃秃的山岭逐渐被绿色浸染,植被覆盖率提升后,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,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,曾经的“问题山”变成了“生态宝”,为山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绿色根基。
扶贫:从“绿色银行”到“致富源泉”的产业延伸
植绿扶贫的核心,在于让“绿水青山”转化为“金山银山”,各地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,积极探索“林上林下”复合发展模式,让绿色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“稳定器”。
在贵州黔东南,村民们依托油茶林发展林下养殖,鸡鸭在林间觅食,粪便滋养茶树,形成“以养促林、以林养畜”的生态循环;在河北平山,万亩核桃林不仅涵养了水源,更让核桃成为村民的“摇钱果”,通过深加工制成核桃油、核桃乳,产品远销国内外;在广西百色,八角、玉桂等经济林的种植,让山区群众实现了“家门口就业”,一棵棵八角树成了“致富树”。
部分地区还依托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,打造“森林康养”“采摘体验”等新业态,游客漫步在青山绿水间,体验农家生活,带动了餐饮、民宿等产业发展,村民们不仅通过卖树、卖产品赚钱,更卖起了“风景”,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。
新生:从“输血救济”到“造血发展”的民生之变
植绿扶贫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改善和收入的增加,更是思想观念的革新和发展信心的重塑,过去,许多贫困群众“等靠要”思想严重,如今通过参与植树、管护、产业经营,他们学会了技术,开阔了眼界,从“要我干”变成了“我要干”。
在山西吕梁,曾经的贫困户老王如今是村里的“护林能手”,他不仅通过管护生态林获得稳定收入,还承包了果园,日子越过越红火:“以前总觉得山是穷根,现在才知道,绿了才能富!”在湖北恩施,年轻人们返乡创业,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山货,让深山里的绿色产品走向全国,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多了,村里的凝聚力强了,一个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”的新山区正在崛起。
从荒山到绿洲,从贫困到富裕,植绿扶贫书写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协同推进的生动篇章,它不仅让贫困山区的山川换了新颜,更让群众的生活有了奔头,正如一位老农所说:“种下的不只是树苗,更是子孙后代的幸福。”随着绿色产业的持续发展和生态价值的不断释放,越来越多的贫困山区正在绿色的滋养下,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,这,就是植绿扶贫的力量——以绿为笔,以民为本,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画卷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