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年年植树无山不翠”,这句朴素的话语,不仅是对植树造林成效的生动描绘,更是对全民植绿伟力的深刻诠释,从荒山秃岭到绿意盎然,从黄沙漫漫到林海茫茫,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以“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”的接力精神,用双手为大地披绿,为家园添彩,书写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壮丽篇章,全民植绿,早已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一场全民参与、世代相传的绿色行动,汇聚成改变中国生态面貌的磅礴力量。
全民植绿:从“一株苗”到“一片林”的生态自觉
“众人拾柴火焰高,众人植绿山川秀。”植绿造林,从来不是某一个人、某一个部门的责任,而是全体公民的共同事业,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,每年春天带头参加义务植树;到机关干部、企事业单位职工走进荒山、社区,挥锹铲土、扶苗浇水;再到广大农民退耕还林、植树护绿,守护家园的“绿色银行”;乃至青少年学生走进校园、公园,种下“成长树”“希望树”……全民植绿的热潮席卷神州大地,形成了“党政军民学,东西南北中”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。
这种“人人爱绿、人人植绿、人人护绿”的生态自觉,正是“年年植树无山不翠”的根基所在,在塞罕坝,三代人用55年将“黄沙遮天日,飞鸟无栖树”的荒漠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;在库布其沙漠,当地群众与治沙人携手,用“乔灌草结合”的模式锁住了流动沙丘,创造了“绿进沙退”的世界奇迹;在浙江安吉,“村村点火、户户冒烟”的污染企业被关停,取而代之的是“竹林幽幽、茶山叠翠”的生态画卷……这些成就的背后,是无数普通人默默的付出,是“一株苗、一片林”的积累,更是全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与追求。
绿色接力:从“一代人”到“几代人”的使命传承
植树造林,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,全民植绿的力量,不仅在于参与的广度,更在于传承的深度,在福建长汀,水土流失曾是“火焰山”,当地干部群众接力治理,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,让“红色土地”变成了“绿色家园”;在甘肃古浪,“八步沙林场”的六位老汉,用“贴着黄沙栽树”的执着,治沙造林21.7万亩,他们的后代接过治沙接力棒,继续在荒漠中播撒绿色希望……这种“一张蓝图绘到底,一任接着一任干”的接力精神,让植绿不再是短期行为,而成为跨越代际的使命担当。
植绿护绿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。“保护母亲河”行动、青少年绿色长征、校园认养树木等活动,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懂得“绿水青山”的珍贵;“互联网+全民义务植树”的创新模式,让“云端植树”“捐资代劳”成为可能,打破了时空限制,让更多人轻松参与植绿,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朝气蓬勃的少年,全民植绿的队伍在壮大,绿色的接力棒在传递,这份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,正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。
山河锦绣:从“无山不翠”到“万物共生”的美好图景
“年年植树无山不翠”,改变的不仅是山川的颜色,更是人与自然的关系,当荒山披上绿装,水土得到保持,水源涵养能力提升,极端天气影响减少;当城市绿树成荫,公园绿地遍布,市民推窗见绿、出门入园,“城市病”得到缓解;当乡村绿树环绕,田园风光如画,生态旅游、绿色农业蓬勃发展,“绿水青山”真正变成了带动百姓增收的“金山银山”……全民植绿,正在绘就一幅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锦绣画卷。
在云南西双版纳,热带雨林得到有效保护,亚洲象等野生动物频频“出圈”,成为生态保护的生动注脚;在青海三江源,藏羚羊种群数量恢复,中华水塔日益稳固,为下游亿万人民送去生态福祉;在长江经济带,“共抓大保护,不搞大开发”的理念深入人心,沿江两岸绿意葱茏,江豚重现、候鸟回归……这些变化,印证了全民植绿的力量:每一棵树都是一座“绿色水库”,每一片林都是一座“生态屏障”,当无数“绿色细胞”汇聚,便形成了守护中华大地的“绿色长城”。
“一年之计莫如种谷,十年之计莫如种树。”全民植绿,是一场永不停歇的“绿色长征”,它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也关乎民族永续发展的未来,从“盼温饱”到“盼环保”,从“求生存”到“求生态”,中国人对绿色的追求从未停歇,植绿、爱绿、护绿已成为社会新风尚,全民参与的绿色浪潮正席卷神州,让我们继续携手,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精神境界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历史担当,每年种下一棵树,每年增添一片绿,让“无山不翠、有水皆清、四季花香、万壑鸟鸣”的美丽中国,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,从愿景走向现实!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