种树,一场“开头易”的仪式
春日的阳光下,扛着树苗、提着铁锹的人们总爱说:“来,种棵树,给大地添点绿。”挖坑、放苗、填土、浇水,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,一棵树便在土壤中扎下了根,从数据上看,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正以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,每年有数以亿计的树苗被栽入大地,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——毕竟,绿色的种子被埋下,希望的轮廓便已显现。
但种树的意义,从来不止于“把一棵树放进土里”,就像孩子出生只是教育的起点,树苗栽下,不过是生命长跑的“第一声枪响”,若以为“种完即完成”,便可能陷入“年年植树不见林”的尴尬:有的树因缺水枯黄,有的被杂草抢夺养分,有的在病虫害中悄然倒下,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绿色,最终成了“一次性”的仪式,消失在风里。
养护,那场“慢功夫”的修行
种树是“添绿”,养护才是“保绿”,养护的意义,藏在每一滴浇向树根的水里,藏在对病虫害的每一次及时防治中,藏在修剪枝叶时对生长规律的敬畏里,它不像栽植那样有立竿见影的仪式感,却是一场需要耐心、智慧和坚持的“慢功夫”。
不妨看看那些真正的“绿色守护者”,塞罕坝的林工们,种下树苗后要连续抚育三年:春天补植缺株,夏天清除杂草,秋天加固防风,冬天防治冻害,正是这种“三分栽、七分管”的执着,让荒漠变成了百万亩人工林海,浙江安吉的村民,在竹林下套种作物,既保持了水土,又增加了收入——养护不是“死守”,而是与自然共生的智慧,反观那些重栽轻管的地区,树苗成了“一次性用品”,年年植树,却始终长不成林。
养护的“重大”,更在于它决定了绿地的“生命力”,一棵树从幼苗到成林,需要抵御干旱、洪水、病虫害等无数风险,只有持续的养护,才能让它在城市中净化空气、涵养水源,在乡村里防风固沙、守护农田,数据显示,我国城市绿化中,因养护不当导致的树木死亡率高达20%以上——这意味着,每五棵栽下的树,就有一棵可能“夭折”,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,更是对“绿色承诺”的辜负。
从“一次性”到“常态化”,我们需要怎样的养护观?
要让种树摆脱“一次性”的困境,首先要转变观念:种树不是“任务”,而是一场需要长期负责的“生命托付”,政府应建立“栽植-养护-评估”的全链条机制,将养护资金纳入预算,让专业队伍成为绿地的“家庭医生”;企业参与植树时,需签订养护责任书,避免“只种不管”的作秀行为;而我们每个人,也可以成为养护的参与者——给路边的树浇点水,提醒孩子不要剥树皮,举报破坏绿化的行为……
更重要的是,要让养护成为一种社会共识,就像我们照顾孩子需要耐心,养护绿色也需要时间,它或许没有种树时的热闹,却能让每一棵树真正扎根大地,长成庇护一代又一代人的“绿色屏障”。
种树是“播绿”,养护是“育绿”,当我们在春天种下一棵树,便许下了一份与岁月的约定:约定用汗水浇灌,用智慧守护,让它在风雨中长成参天大树,毕竟,绿意的真正价值,不在于种下时的仪式感,而在于它在时光里蓬勃生长的模样——那,才是我们留给未来最珍贵的礼物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