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的风还带着点微凉,却裹着泥土的腥甜和新芽的清香,我们一家三口扛着小树苗、拎着铁锹,在小区后坡的空地上忙活了一上午,当最后一锹土填好,女儿小满踮着脚把写着“希望树”的木牌插在树旁时,阳光刚好穿过刚冒出的嫩叶,在她脸上洒下细碎的光斑。“爸爸,以后它长大了,我们就能在下面吃零食啦!”她仰着小脸,眼睛亮得像盛着星星,我笑着揉揉她的头发——这大概就是我们今天最动人的“约定”。
种下的不只是树苗,是一整个春天的期待
小满今年五岁,正是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年纪,出发前,她的小书包里鼓鼓囊囊:装着她最爱的草莓熊水壶、画了笑脸的园艺小手套,还有一张被她抚平了无数次的“植树流程图”(其实是她在幼儿园画的,歪歪扭扭的线条里,种树、浇水、挂牌子,一步不落),到了地方,她像只快活的小麻雀,一会儿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,一会儿指着远处的山说“妈妈你看,云在跑步”,直到我和爸爸把树坑挖好,她才终于严肃地拿起小铲子,学着我们的样子往坑里填土。
“爸爸,土要埋到树的‘脖子’这里哦!”她比划着树干和根部的交界处,一本正经的样子让我忍俊不禁,其实我们早有准备:树苗选的是耐活的海棠,枝干细细的,却透着一股韧劲;小满负责扶着树苗,我和爸爸填土、踩实,她则拎着小水桶,一瓢一瓢慢慢浇,嘴里还念叨着:“喝饱饱快长大,要长出像妈妈头发一样绿的叶子呢!”阳光落在她认真的侧脸上,汗珠顺着鬓角滑下来,她却浑然不觉,那一刻我忽然觉得,我们种下的哪里只是一棵树?分明是孩子对“成长”最懵懂的理解,是全家对“陪伴”最朴素的约定——就像这棵树,会和我们一起,慢慢扎根,慢慢长大。
树荫铺开餐桌,时光慢成了诗
种完树,太阳已经爬到了头顶,暖融融的,我们铺开野餐垫时,小满突然指着树荫的方向:“快看!大树给我们搭了个帐篷!”可不是吗?新栽的海棠虽然不高,但枝叶正好在中间聚拢,形成一片天然的“绿帐篷”,风一吹,叶子沙沙响,像在和我们说悄悄语。
妈妈从背包里拿出准备好的便当:三明治是恐龙形状的(小满特意选的模具),切好的小番茄像红宝石,黄瓜片摆成了小太阳,还有她最爱的草莓酸奶,装在带吸管的杯子里,爸爸则变魔术似的掏出一个便携小音箱,放起了轻快的吉他曲,小满立刻坐直了小身子,一手抓着恐龙三明治,一手跟着音乐打拍子,嘴里还含糊不清地哼着幼儿园学的歌。
“妈妈,你说等大树长大了,我们的‘树荫餐厅’会不会有客人来?”她突然停下嘴,眼睛望着远处的山坡,我笑着咬了一口三明治:“当然会呀!小鸟会来唱歌,蝴蝶会来跳舞,说不定连小松鼠都会来偷我们的草莓呢!”她咯咯地笑起来,嘴角还沾着点沙拉酱,然后伸出小手拉我:“妈妈,我们给大树唱首歌吧!”一家三口的歌声混着风声、叶声,在树荫下轻轻飘荡——没有复杂的歌词,没有整齐的调子,却是我听过最动听的旋律。
藏在时光里的甜,是春天最好的礼物
吃饱喝足,小满拉着我在野餐垫上画画,她拿蜡笔在纸上涂了片绿色的“大树”,又在下面画了三个手拉手的小人。“这是爸爸、妈妈和我,”她歪着头解释,“大树在保护我们呢!”我看着她专注的小模样,忽然觉得,今天的阳光格外温柔,连风都带着甜意。
爸爸则在旁边给树苗拍照,说要“每年都拍,看看它和小满谁长得快”,小满一听,立刻凑过来:“那我明年就能吃两份零食啦!”我们都笑了,笑声惊起几只麻雀,它们扑棱着翅膀从枝头飞过,消失在远处的云朵里。
回家的路上,小满走累了,我抱着她,她把头埋在我颈窝,小声说:“妈妈,今天好开心啊。”我亲了亲她的额头:“因为我们在和春天做朋友呀。”是啊,植树种下的不只是绿色,更是亲子间共度的温暖时光;野餐享用的不只是美食,更是家人间无需言语的默契,就像那棵小小的“希望树”,它会在我们的陪伴下慢慢长大,而那些在树荫下的笑声、歌声、画画的时光,也会像年轮一样,一圈圈刻进我们的生命里,成为永不褪色的春天记忆。
或许,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刻意说教,而是像今天这样——和孩子一起,把根扎进泥土,把心交给自然,在春风里种下希望,在树荫下享受陪伴,因为对孩子来说,父母的陪伴,就是最温暖的阳光;而全家人一起度过的时光,就是生命里最珍贵的“树荫”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