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末秋初,老宅的篱笆上,一串串紫红色的“小鞭炮”悄然挂满枝头,那是使君子,一种承载着无数人童年记忆的藤本植物,也是一味家喻户晓的中药,它的果实,曾是孩子们争相品尝的“零食”,更是中医眼中“健脾消积”的良药,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使君子的世界,品味它的甘甜与药香。
童年的“零食”,味蕾上的甜蜜回忆
对于许多生长在乡村或老城区的孩子来说,使君子的出现,往往意味着夏末秋初的乐趣,这种植物的果实呈椭圆形,成熟时外皮紫红或暗褐色,有五条明显的棱线,形似小纺锤,也像迷你版的“拐枣”,剥去坚硬的外壳,里面是乳白色的果仁,散发着淡淡的清香。
孩子们最热衷的,便是将果仁放入口中细细咀嚼,初入口时,有一丝微苦,但很快,一股清甜便在舌尖蔓延开来,余味悠长,据说,古时的孩童常食使君子,不仅能解馋,还能“杀虫”,尤其是对肚子里的蛔虫、蛲虫,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,它成了孩子们乐于接受的“天然驱虫药”,这种“食驱法”需适量,过量食用可能引起呃逆、头晕等不适,这便是中药“药有偏性,过则为害”的体现。
中药里的“健脾消积第一药”
使君子的药用价值,远不止于驱虫,在中医理论中,它性甘,温,归脾、胃经,被誉为“健脾消积第一药”,其核心功效在于杀虫消积,尤其擅长驱杀蛔虫、蛲虫、钩虫等肠道寄生虫,为小儿疳积、食积腹痛的常用药。
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使君子“健脾胃,除虚热,治小儿百病,小便白浊。”对于小儿脾胃虚弱、消化不良引起的疳积(面黄肌瘦、肚腹膨胀、食欲不振等),使君子常与槟榔、神曲、麦芽等健脾消食药同用,既能杀虫,又能健脾,标本兼顾,对于成人食积、腹胀、腹痛,以及皮肤疥癣等症,使君子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。
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,使君子含有使君子酸钾、使君子酸、胡芦巴碱、蔗糖等成分,其对多种寄生虫有麻痹或杀灭作用,并能促进消化液分泌,增强胃肠蠕动,从而起到消食积、健脾胃的作用。
文化与传说,赋予“君子”之名
“使君子”这个名字的由来,颇具趣味和美好寓意,相传在唐代,有个叫郭使君的郎中,常采一种不知名的藤本植物的果实给孩子治病,效果显著,人们为了感谢他,便称这种果实为“使君子”,也有说法是,此药“疗儿病,出使君子之邦”,故名“使君子”,无论哪种说法,都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和善良的向往。
在古代,使君子不仅是良药,还常被赋予文化内涵,其花色淡雅,果实奇特,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,文人墨客也常以其入诗,赞其形态与功用,它那“甘温不伤脾胃,杀虫而不峻厉”的特性,也与中医所推崇的“中和”之道相契合,故得“君子”之名,寓意其药性和缓,功效卓著而不失君子之风。
使用有讲究,安全为先
尽管使君子药食同源,且功效显著,但其使用也需遵循中医“辨证论治”的原则,注意用量和方法。
- 用量适宜:内服煎汤,一般用量为3-9克,炒香嚼服,每次1-3枚(成人),儿童用量需酌减,具体遵医嘱。
- 空腹服用:传统认为,使君子驱虫宜空腹服用,以提高疗效。
- 注意禁忌:服药期间,忌饮茶,以免影响药效,若服用过量,可能引起呃逆、眩晕、呕吐等反应,严重者需及时就医,脾虚泄泻者慎用。
- 不宜长期服用:驱虫药不宜长期连续使用,症状缓解后即应停药。
从童年时舌尖的甜蜜零食,到中药柜里消积杀虫的良药,使君子以其独特的魅力,跨越了时光的长河,它不仅承载着一代人的童年记忆,更凝聚着中医药的智慧与精华,在享受它带来的益处时,我们亦应怀揣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科学的尊重,合理使用,让这颗“紫云藤”上的“君子”,继续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