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野之间,石径蜿蜒,常能瞥见一丛丛纤秀的植物拔石而生,茎直立,纤细却坚韧,叶片线形,如翠绿细针,最引人注目的,是那顶生于枝端的花朵:花瓣五枚,边缘细如流苏,或深红如霞,或粉嫩若霞,偶有白花点缀其间,花瓣基部常深色,形成独特的“眼斑”,这便是瞿麦,又名石竹、野竹、洛阳花,石竹科石竹属的草本精灵,它非竹,却有着竹般清逸的风骨;生于荒野,却带着不输名花的艳色与芬芳。
瞿麦的美,是野性的美,是生命力的赞歌,它不择土壤,不惧贫瘠,石缝、山坡、草地、田埂,皆可扎根,无需精心呵护,无需刻意浇灌,只要一丝阳光,一滴雨露,便能倔强地抽出花茎,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,那小小的花朵,在风中轻轻摇曳,不卑不亢,不娇不媚,以一种近乎悲壮的姿态,诠释着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的顽强,古人常以“岁寒三友”喻坚韧,殊不知这不起眼的瞿麦,在酷暑与严寒的交替中,默默演绎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。
瞿麦之名,古已有之。《诗经·卫风·硕人》中“手如柔荑,肤如凝脂,领如蝤蛴,齿如瓠犀,螓首蛾眉,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”虽未直接提及瞿麦,但后世注家认为“硕人”所居之处,有“芄兰之支,童子佩觿……芄兰之叶,童子佩韘”的景象,而瞿麦常生于此类原野,其花姿亦可与诗中美景相映衬,其药用价值更是源远流长,《神农本草经》将其列为中品,言其“主关格诸癃结,小便不通,出刺,决痈肿,明目去翳,破胎堕子,下闭血”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也详述其功效,认为瞿麦“苦,寒,无毒”,能“利小便,去水肿,下湿热,通经闭”,这小小的花朵,竟承载着如此厚重的药用智慧,为无数病痛者带去希望,它以苦寒之性,清热泻火,利尿通淋,如一位默默无闻的医者,用自己的“苦”,换取他人的“甘”。
瞿麦之美,不止于其形,更在于其神,它生于山野,却不自怨自艾;其花虽小,却竭尽全力绽放,那份对生命的执着与热爱,那份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的美丽与芬芳,足以打动每一个驻足观赏的人,它不像牡丹那般雍容华贵,也不似兰花那般清雅脱俗,它有一种属于山野的质朴与真诚,一种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的高洁,当人们行走在山间小路,看到那丛丛点点、热烈绽放的瞿麦时,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与力量。
瞿麦,这石缝间的赤焰,这山野间的精灵,它以其顽强的生命力、独特的药用价值和不屈的精神品格,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,它告诉我们,生命无论多么渺小,无论身处何种境遇,都可以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,愿我们都能如瞿麦一般,扎根于现实的土壤,不畏艰难,勇敢绽放,活出生命的精彩与厚度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