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春花秋月何时了,往事知多少,小楼昨夜又东风,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,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,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”当李后主的这阕《虞美人》在历史的时空中响起,一个名字便与这泣血的词句、与一种凄美绝伦的花朵,永远地缠绕在了一起——它就是“虞美人”。
虞美人,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丝悲剧性的浪漫与英雄气,相传它源于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,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被困,四面楚歌,美人虞姬为免拖累项王,也为了激励其突围,遂拔剑自刎,她倒下的地方,血染之地,次年便开满了艳丽似火、轻盈如舞的花朵,后人便称之为“虞美人”,以纪念这位忠贞刚烈的美人,这传说为虞美人蒙上了一层英雄末路、红颜薄命的悲壮色彩,使其不仅仅是一种花卉,更成了一个文化符号,承载着人们对忠贞、悲壮与美的追忆。
虞美人的美,是带着锋芒的美,它植株纤巧,花形如盏,花瓣质地薄如蝉翼,轻盈飘逸,花色丰富,从热烈的红、娇嫩的粉到纯洁的白,有的还带有斑驳的条纹或镶边,宛如美人脸上淡淡的胭脂,又似英雄衣襟上干涸的鲜血,它不像牡丹那般雍容华贵,也不似菊花那般傲霜斗雪,它的美,是一种凄楚之美,一种易碎之美,当微风吹过,花枝摇曳,花瓣轻颤,仿佛美人在广袖舒展,翩翩起舞,又似在低声诉说着千年的哀愁,宋代杨万里曾赞其:“不肯嫁春风,殷勤霜露中。”这“不肯嫁春风”的孤高,恰似虞姬不愿苟活于世的刚烈。
虞美人真正的灵魂,深植于它与中国历史文化的紧密联结中,除了与虞姬的传说,它还常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,成为寄托情感的重要意象,它既是“美人”,便自然与离愁别绪、相思怀人相关。“莺啼似与游人语,劝得芳菲莫要归。”杜牧的诗中,它或许是春日里挽留游子的多情精灵,它也是“英雄”的见证,那摇曳的花姿,仿佛仍在垓下古战场,回响着楚歌的悲鸣和战马的嘶鸣,更因其种子易散,随风飘落,又常被赋予身世飘零、人生无常的感慨,它开在春光里,却带着一丝秋的萧瑟,这种矛盾的美感,正契合了中国人那种哀而不伤、乐而不淫的审美情趣。
虞美人,这朵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凄美传说的花朵,它以其独特的风姿和深刻的寓意,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绽放了千余年,它不仅仅是一种观赏植物,更是一段鲜活的历史,一曲动人的悲歌,一种永恒的文化象征,每当春风拂过,虞美人再度绽放,那鲜艳的色彩,那摇曳的身姿,便仿佛在提醒着我们:有些美,可以穿越时空,成为不朽;有些情,可以超越生死,永留心间,它用生命诠释了何为“血色浪漫”,也用芬芳诉说着何为“千古绝唱”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