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影摇曳间的“隐逸者”
第一次留意络石,是在老家老屋的墙角,那里有一段斑驳的石墙,砖缝里不知何时钻出一株藤蔓,叶片翠绿如洗,沿着墙面蜿蜒铺展,阳光透过叶隙洒下细碎的光斑,倒比墙角那点萧瑟多了几分生气,起初我以为是寻常的爬山虎,凑近了才发现,它的叶片并非单叶,而是椭圆或卵形的对生叶,叶尖微凹,叶脉间透着淡淡的银斑,像是谁用毛笔蘸了银粉,在碧绿的绢面上轻轻点染了几笔,更特别的是它的茎——老茎褐如枯藤,新枝却青翠柔韧,顶端还缀着细小的白花,米粒大小,五片花瓣展开如星,花心顶着金黄的花蕊,不张扬,却暗香浮动,后来才知,这株“不速之客”便是络石,古人称它“石龙藤”,是藏于石缝、隐于墙隅的“绿影诗人”。
络石之名:从“缠绕”到“坚韧”的生命密码
络石的名字,藏着它的生长哲学。“络”者,缠绕也,言其茎蔓柔韧,能攀缘石壁、缠绕枯木,纵使环境贫瘠,也能借势向上;“石”者,根基也,道其性喜附着于岩石、墙垣,根系能扎进石缝深处,汲取微薄的养分,在坚硬与柔软间找到生存的平衡。
明代药王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络石,气味苦,温,无毒,主风热死肌,痈伤,口干舌焦,痈肿不消,喉舌肿闭,水浆不下。”原来这不起眼的藤蔓,还是一味良药,其茎藤四季常青,即便在寒冬也不凋零,古人认为它“得石则坚,遇寒愈茂”,将这种“坚韧不拔”的特质融入药用,能通络活血、祛风止痛,如今在江南的乡间,仍可见老人络石藤煮水,缓解关节疼痛,那点苦涩的药汤里,藏着草木对人的温厚馈赠。
络石之志:不争春色,自成风骨
若论颜值,络石远不如牡丹雍容、玫瑰艳丽,它从不在春争奇,也不在夏斗艳,只是安静地生长在角落:可以是山间的悬崖峭壁,可以是庭院的篱笆墙角,甚至是废弃的古井石栏——只要有一寸立足之地,便能蔓延成一片绿意。
我曾见过一株生长在古寺石碑旁的络石,石碑被岁月磨去了字迹,碑面布满青苔,络石却从碑底蜿蜒而上,叶片覆盖了半面石碑,白花藏在叶间,像给斑驳的石碑绣上了素净的花边,风吹过,藤蔓轻摇,不抢石碑的风头,反添了几分古朴的生机,那一刻忽然明白,络石的“不争”,并非消极避世,而是一种通透的生命智慧:不依赖外界的赞美,不执着于环境的优劣,只管向下扎根,向上生长,活出自己的节奏。
这种“不争”,恰如文人笔下的隐士,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”,是隐于田园的淡泊;王维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,是隐于山水的豁达,而络石,则是隐于石缝的坚韧——它不需要沃土,不渴望阳光,却能将贫瘠活成丰盈,将孤独酿成绿意,这种“深根自安然”的姿态,何尝不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?
络石之思:平凡处见生命的辽阔
络石已成了城市绿化中的“常客”,公园的石阶旁、立交桥的桥墩下,总能看到它翠绿的身影,它不挑土壤,不惧车尘,默默覆盖着裸露的岩石,净化着浑浊的空气,用一抹绿色,给钢筋水泥的城市添了几分柔软。
有时会想,人活络石,该有多好,不必追求轰轰烈烈,也能活得踏实自在;不必羡慕别人的光鲜,也能在自己的角落绽放光芒,就像络石,哪怕只是缠绕着一方石墙,也能开出细碎的白花,散发出淡淡的清香,在平凡中活出生命的辽阔。
暮色渐浓,老屋墙角的络石在晚风中轻轻摇曳,叶片上的银斑闪烁着微光,它不言不语,却用一生的生长,告诉我们:生命的意义,不在于你站在多高的地方,而在于你如何在脚下的土地上,扎下深根,绽放属于自己的绿意,络石如此,人亦然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