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“雅乐”二字入耳,人们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宫廷的庄严、庙堂的肃穆,是千年礼乐文明的回响,而“舞”,则以其灵动之姿,打破了静态的界限,赋予雅乐以鲜活的灵魂与流动的画卷。“雅乐之舞”,这四个字组合在一起,便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邂逅,是东方美学中“雅”与“动”的完美交融,是镌刻在基因里的文化基因,在当代焕发出的独特魅力。
雅乐之舞,其“雅”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审美追求,它并非纯粹娱乐性的表演,而是承载着礼乐教化功能、体现社会秩序与和谐理念的艺术形式,追溯其源,可至上古三代,周公制礼作乐,雅乐便成为国家大典、祭祀天地祖先、宴享宾客时不可或缺的核心,此时的舞蹈,动作庄重典雅,节奏舒缓严谨,舞者身着特定服饰,手持道具(如羽、龠、干、戚等),队形排列有序,每一个转身、每一个手势,都蕴含着特定的象征意义,是对天地自然的敬畏,是对祖先功德的颂扬,也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,这种“雅”,是一种内敛的、含蓄的美,是一种“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”的中和之美,它不追求感官的极致刺激,而在于精神的陶冶与境界的提升。
雅乐之舞,其“舞”在于其生动的肢体语言与情感表达,尽管雅乐之舞强调“雅”,但“舞”的本质在于“动”,它通过人体的韵律、姿态、动作的组合与变化,来传递特定的情感与意蕴,无论是文舞的“发扬蹈厉,示其德也”,还是武舞的“总干而山立,武王之事也”,都离不开舞者对身体的极致控制与对情感的精准把握,舞姿如行云流水,又如古木参天,每一个“提、冲、靠、含”,每一次“转、翻、跃、腾”,都讲究“形神兼备”,它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,更是舞者内在修养与精神境界的外化,通过舞蹈,冰冷的礼乐制度变得温情脉脉,抽象的哲学思想变得可视可感,让观众在美的熏陶中,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浸润。
随着历史的变迁,雅乐之舞曾一度沉寂,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,乐谱散佚,舞姿难寻,只留下文字记载中的零星片段,令人扼腕,但幸运的是,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学者、艺术家与传承者,并未放弃对这份瑰宝的追寻与复原,他们从古籍中爬梳剔抉,从壁画、陶俑等文物中寻找线索,结合传统乐舞理论与现代舞蹈研究,试图让这古老的舞蹈重焕生机。
今天的雅乐之舞,正以一种新的姿态回归公众视野,它可能是在博物馆的展演中,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其古朴与庄重;也可能是在现代剧场里,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,以更符合当代审美的语汇,讲述古老的故事;更可能是在校园里、在社区中,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部分,被年轻人所学习和喜爱,这种回归,并非简单的复古,而是在尊重传统内核基础上的“推陈出新”,它保留了雅乐之舞“雅”的精神内核与基本美学范式,同时在音乐、舞美、表现手法等方面融入时代元素,使其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。
当悠扬的古乐响起,当身着华服的舞者翩然起舞,我们仿佛能看到千年前宗庙祭祀的肃穆,看到宫廷宴飨的繁华,看到先民们对天地宇宙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雅乐之舞,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,更是一段活的历史,一种流动的文化,一种永恒的东方美学,它以其独特的魅力,连接着过去与现在,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,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来自远古的从容、典雅与和谐,翩跹在时光的长河里,诉说着中华文明的璀璨与深邃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