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识瞿麦,并非在名园花圃,亦非在山野良田,而是在故乡老屋后那片被时光遗忘的乱石堆,几场春雨过后,灰扑扑的石缝间,竟倔强地探出几茎纤细的绿,顶端缀着几朵素净的小花,花瓣深红或浅粉,边缘细细的锯齿,像少女羞涩的裙摆,又似古人笔下的星点赤心,后来才知,这便是瞿麦,一个带着古典韵味的名字,一颗在贫瘠中绽放赤诚的生命。
瞿麦,又名野竹麦、石竹子,石竹科石竹属多年生草本植物,它的名字,本身就带着几分诗意与故事。“瞿”有长而直之意,或因其茎秆挺拔;“麦”则或许因其花序略似麦穗,而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瞿麦,叶尖如竹叶,花红可爱,又名竹节草。”这“竹节”之称,源于其茎节明显,节间膨大,仿佛一段段精巧的竹节串联而成,赋予它一种内在的坚韧风骨。
瞿麦最令人动容的,并非其名,其形,而是其性,它从不择地而生,不慕沃土,不羡园囿,石缝、砂砾、山坡、荒野,但凡有一寸立足之地,便能扎下根,抽出坚韧的茎,披着细长的叶,开出明媚的花,那花朵,虽无牡丹之雍容,无玫瑰之娇艳,却自有一番清丽脱俗的气质,五片花瓣,疏朗有致,或深红如霞,或粉白若雪,中心几枚金黄色的花蕊,点缀其间,像一双双明亮的眼睛,透着对生命的执着与热爱,无论环境如何艰苦,它总能努力地向上生长,将最美的花朵绽放在最贫瘠的土地上,仿佛在向世界宣告:生命的力量,从不因环境的恶劣而折损。
这份坚韧与赤诚,也让瞿麦在中医药的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其全草可入药,味苦,性寒,归心、小肠、膀胱经,历代医家对它青睐有加,《神农本草经》将其列为中品,言其“主关格诸癃结,小便不通,出刺,决痈肿,明目去翳,破胎堕子,下闭血”,其利尿通淋、活血通经、清热解毒的功效,使其在治疗淋证、水肿、闭经、疮疡肿毒等病症中屡建奇功,想象一下,在古代,那些跋涉于山野的医者,于石缝间发现了这不起眼的小花,以其治病救人,这小小的瞿麦,便承载着多少生命的希望与安康,它用自己平凡的身躯,诠释着“医者仁心”的另一种境界——默默奉献,不求回报。
瞿麦的美,是野性的美,是坚韧的美,更是奉献的美,它不像温室里的花朵那般娇弱,经不起风雨;它更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赤子,饱经磨难,却依旧初心不改,心怀赤诚,它不与百花争春,却在无人问津的角落,独自芬芳,用自己的方式装点着这个世界。
每当我再见到瞿麦,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,它那石缝间倔强生长的身影,仿佛一面镜子,映照出生命的本质——无论身处何种境遇,都要像瞿麦一样,拥有扎根的勇气,绽放的执着,以及一颗赤诚的心,或许,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这样一片“石缝”,而瞿麦,便是在那石缝间,为我们点亮的一盏心灯,指引我们,在平凡中坚守,在困顿中奋进,绽放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花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