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出山泽,自带清刚
建兰,又名“雄兰、剑兰”,是兰科兰属地生植物,因多生于南方疏林下、溪谷旁的湿润岩壁,古人以“建”为其名,盖因其最早在福建一带被发现并栽培,与春兰的幽香含蓄、蕙兰的清雅柔媚不同,建兰自带一股“幽谷君子”的清刚之气——它的叶片直立如剑,长30-60厘米,叶色深绿有光泽,叶缘光滑或有细锯齿,不似春兰那般纤柔,倒像是一位佩剑而行的隐士,风骨凛然。
建兰的花期也独具一格:春兰多在早春,蕙兰常在暮春,而建兰却在夏秋之交,从6月开至10月,甚至“四季兰”品种可一年多次开花,这“不与群芳争春,独向夏秋吐秀”的性子,恰合了君子“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”的从容,古人赞其“建兰花开满院香,不与凡卉斗艳光”,正是对其风骨的最好写照。
花叶相映,清雅入骨
建兰的美,是“花叶相映”的和谐,它的花葶直立,高30-50厘米,从叶丛中抽生而出,每葶着花5-12朵,呈总状花序,花色以浅黄、翠绿、嫩白为主,偶有桃红或紫红晕染,花瓣肉质,唇瓣上有深色斑纹,如美人眉间一点朱砂,含蓄而不张扬。
最令人称道的,是建兰的香气,它的香不似春兰的“香幽而远”,也不似蕙兰的“香浓而远”,而是“清而不淡,浓而不烈”,像山间新煮的茶汤,带着草木的鲜灵与醇厚,若有若无,却沁人心脾,古人说“一枝香在室,满室皆生春”,放在建兰身上再合适不过——即便不开花,它深绿挺拔的叶片也能净化空气、舒缓眼目;花开时,那香气能穿透书房的沉闷、院落的寂寥,让浮躁的心瞬间沉静下来。
明代文震亨在《长物志》中写兰:“兰,林下一种,风韵清远,宜置曲栏疏窗下。”建兰尤其如此,它不择沃土,不喜浓肥,只需一隅疏朗、些许湿润,便能从容生长,这种“不事张扬,自有风骨”的品性,让它成为中国文人心中“君子”的化身——正如屈原以“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”,建兰的香,是“德”的隐喻;它的叶,是“志”的象征。
人间清供,烟火亦禅
建兰的美,不止于文人案头的雅玩,更在于它能融入寻常烟火,成为“人间清供”,在江南的庭院里,老人们常在墙角砌一花台,植几丛建兰,夏日花开时,坐在廊下喝茶,看蜂蝶绕花,闻清风送香,日子便慢了下来,在北方的书房里,建兰则与青瓷瓶、旧书卷为伴,花影映在宣纸上,墨香混着兰香,连写字都多了几分灵气。
更难得的是,建兰的生命力极强,即便在贫瘠的石缝里,在干旱的夏日中,它也能扎根生长,默默积蓄力量,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清晨,抽出花葶,开出满室芬芳,这种“于平凡处见坚韧,于寂寥中绽芳华”的性子,不正是普通人最该有的生活态度吗?
建兰早已从深山幽谷走进千家万户,但它骨子里的“清刚”与“从容”从未改变,它不与牡丹争艳,不与玫瑰斗香,只在自己的季节里,安静地生长,悄悄地开花,用一身风骨,一缕清香,告诉每一个看到它的人:真正的美好,从来不是喧嚣的,而是像建兰这样,于幽谷中自生香,于烟火里见禅心。
这,就是建兰——它是幽谷里的君子,也是人间的清供;是草木中的风骨,也是生活中的诗意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