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柏,又称桧柏,以其常青的姿态、优美的树形和较强的适应性,在园林绿化、庭院造景及水土保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,在生长过程中,锈病如同潜伏的“绿色杀手”,常常侵染圆柏,导致叶片黄化、脱落,树势衰弱,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和生态功能,掌握圆柏锈病的防治方法,对于养护好这一绿色卫士至关重要。
认识圆柏锈病的“真面目”
圆柏锈病是由担子菌门中的锈菌引起的一类病害,其病原菌具有转主寄生的特性,其主要转寄主通常是梨树、苹果树、海棠、山楂等蔷薇科植物,圆柏则作为其越冬和初侵染的寄主。
症状识别:
- 圆柏受害症状: 主要危害圆柏的嫩枝、叶片和小枝,初期,病部出现淡黄色或黄褐色斑点,随后病斑逐渐扩大,并在其上形成稍隆起的、呈黄褐色至深褐色的圆形或近圆形的疱状物(锈孢子器),锈孢子器突破表皮后,散出黄褐色粉末(锈孢子),严重时,病斑连接成片,导致枝叶枯黄、早落,苗木或幼树甚至可能死亡,如果湿度大,在病部周围有时还会出现白色或淡黄色的胶质丝(冬孢子角)。
- 转主寄主(如梨树)受害症状: 在梨树等叶片上,通常产生橙黄色或橙红色的疱状斑点(夏孢子堆),后期病斑上也会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,导致叶片早落,影响树势和果实产量。
发生规律: 锈病菌以菌丝体在圆柏病枝上越冬,第二年春季(约4-5月,气温回升至15℃以上时)产生冬孢子角,遇雨吸水膨胀,产生担孢子,担孢子随风传播到梨树等转主寄主上,引起初次侵染,转主寄主上产生的夏孢子,可通过气流传播再侵染,并在夏末秋初(8-9月)形成夏孢子堆,夏孢子再随风传播回圆柏,侵染嫩枝和叶片,并以菌丝体在病组织中越冬,完成生活史,多雨、高湿的天气(尤其是春季和初秋)有利于锈病的发生和流行。
圆柏锈病综合防治策略
防治圆柏锈病应遵循“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”的原则,采取多种措施协同控制,将其危害降至最低。
农业防治——基础与关键
- 清除侵染源: 这是防治圆柏锈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。
- 圆柏方面: 冬季或早春结合修剪,彻底清除圆柏上的病枝、病叶、病果,集中烧毁或深埋,以减少越冬菌源。
- 转主寄主方面: 在绿化规划中,应避免将圆柏与梨树、苹果树、海棠等锈病的转主寄主种植过近(一般要求距离5公里以上,或中间有高大建筑物阻挡),对于已邻近种植的,可在转主寄主梨树等萌芽前,喷施石硫合剂,铲除初侵染源;或在转主寄主上发病初期,及时摘除病叶,减少再侵染。
- 加强栽培管理:
- 合理施肥,增施磷钾肥,避免偏施氮肥,增强树势,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。
- 合理浇水,雨季注意排水,降低园区湿度,创造不利于锈病发生的环境。
- 对发病较轻的植株,及时清除病部,防止扩散。
化学防治——应急与控害 当锈病发生较为严重或气象条件利于流行时,需及时进行化学防治。
- 圆柏喷药保护:
- 关键时期: 春季(3-4月)当圆柏新叶开始展开,冬孢子角开始萌发产生担孢子时,是第一次喷药的关键时期,此后,根据病情和降雨情况,每隔10-15天喷药一次,连续2-3次。
- 药剂选择: 可选用25%粉锈可湿性粉剂1500-2000倍液、12.5%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-3000倍液、10%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-2000倍液、8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-1000倍液、1:1:200波尔多液等,注意交替用药,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。
- 转主寄主(如梨树)喷药:
- 关键时期: 梨树等转主寄主萌芽至幼果期,是防治锈病的重点时期,一般在梨树萌芽期喷施第一次药,开花后再喷1-2次。
- 药剂选择: 可选用与圆柏喷药类似的杀菌剂,如20%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、12.5%腈菌唑乳油3000-4000倍液、43%戊唑醇悬浮剂5000倍液等。
物理防治与抗病品种选育——辅助与长远
- 物理防治: 对于零星发生的病枝,可及时人工剪除并带离园区处理,减少菌源量。
- 选育抗病品种: 在园林绿化和造林时,优先选择对锈病抗性较强的圆柏品种,如一些地方桧品种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抗锈性。
防治注意事项
- 适时用药: 掌握好防治的关键时期,提前预防,效果最佳,发病后再防治,往往事倍功半。
- 均匀喷药: 喷药时要均匀周到,尤其是对树冠内部、下部及叶片背面等易忽略的部位,确保药液覆盖所有可能受侵染的部位。
- 安全间隔期: 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说明,注意安全间隔期,避免药害和对环境造成污染。
- 综合管理: 化学防治只是综合防治的一部分,不能忽视农业防治等基础措施,只有多种措施配合,才能有效控制锈病危害。
圆柏(桧柏)锈病的防治需要我们细心观察、科学管理,通过清除菌源、加强栽培、合理用药等综合措施,我们就能有效遏制锈病的蔓延,让这些四季常青的绿色卫士在园林景观中焕发勃勃生机,持续为我们带来绿意与生机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