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,“植绿兴村”正成为越来越多乡村发展的新路径,从昔日的“黄沙漫天”到如今的“绿意盎然”,从单一的“粮食种植”到多元的“绿色产业”,种下的不仅是树苗,更是乡村的希望、生态的底色与振兴的动能,植绿,正以其独特的生态价值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,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。
植绿:筑牢生态根基,擦亮乡村“最美底色”
乡村要振兴,生态是基础,长期以来,部分乡村面临植被稀少、水土流失、环境退化等问题,制约了可持续发展,近年来,各地将植绿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“先手棋”,通过退耕还林、村旁绿化、荒山造林等工程,让“光秃秃的山头”变成“绿油油的银行”,让“脏乱差的村道”变成“风景宜人的画廊”。
在浙江安吉,昔日的矿山荒坡如今满目苍翠,竹林覆盖率超过70%,成为“中国最美县域”的典范;在陕西延安,“退耕还林”让黄土高原披上绿装,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7%,生态环境实现“由黄到绿”的历史性转变;在云南普洱,万亩茶园与原始森林交相辉映,不仅涵养了水源,更吸引了游客纷至沓来,植绿带来的生态效益,直接提升了乡村的“颜值”和“气质”,为发展生态旅游、绿色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兴村:挖掘绿色价值,拓宽农民“增收渠道”
植绿的核心在于“兴村”,如果说生态效益是“潜绩”,那么经济效益就是“显绩”,各地积极探索“林上林下”“产业融合”模式,让树木从“生态卫士”变成“致富法宝”,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“金山银山”。
特色经济林成为“摇钱树”,在河北平泉,以“食用菌+山杏”为主的林下经济,让每亩林地年收入突破万元;在新疆阿克苏,核桃、红枣等经济林面积达数百万亩,带动数十万农民脱贫致富;在福建三明,林下套种中草药、养蜂等产业,年产值超百亿元,实现“不砍树也能致富”,生态旅游激活“新业态”,依托森林、田园等绿色资源,乡村发展起森林康养、观光采摘、农事体验等产业,让游客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,江西婺源的古樟群与油菜花海相映成趣,每年吸引游客超千万人次,带动餐饮、民宿等收入数十亿元;贵州黔东南的苗寨侗乡,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,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“旅游饭”。
赋能:凝聚发展合力,激活振兴“内生动力”
植绿兴村不仅是“种树”与“赚钱”的简单叠加,更是对乡村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、治理方式的全方位赋能,它唤醒了村民的生态意识,激发了乡村的创新活力,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。
在安徽金寨,村民自发组建“护林队”,守护万亩公益林,从“要我种”变成“我要种”;在山东寿光,通过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发展绿色蔬菜产业,实现“统一供苗、统一技术、统一销售”,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;在四川成都,“林长制”全面推行,将植绿护绿责任落实到人,形成“党政同责、层层负责”的治理格局,植绿兴村的过程,也成为培育乡村文明、提升治理能力的过程,让乡村既有“生态美”,又有“产业兴”,更有“人文强”。
“前人种树,后人乘凉”,植绿兴村,种下的每一棵树,都是对未来的投资;守护的每一片绿,都是对振兴的担当,从生态修复到产业升级,从绿色发展到共同富裕,植绿正以“润物细无声”的力量,激活乡村振兴的“一池春水”,展望未来,随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深入人心,越来越多的乡村将植绿兴村作为发展主线,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底色,让农民的生活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,绽放出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