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几何时,这里的村庄被贫瘠和荒芜笼罩,光秃秃的山坡在烈日下显得格外刺眼,村民们守着薄田,日子过得捉襟见肘。“种一坡,收一箩”,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,如今再踏上这片土地,展现在眼前的是满目苍翠的林海,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,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,这一切的改变,都源于“种树”这个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的行动,以及它所带来的“植绿增收”的蝶变故事。
昔日“和尚头”,绿银行”
“以前我们这山,全是石头缝,种啥啥不长,刮风一身土,下雨一地泥。”年过六旬的老王伯回忆起过去,依然感慨万千,村子周边的山岭,由于过度垦殖和干旱少雨,水土流失严重,生态环境恶劣,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,村民收入来源单一,生活拮据。
改变始于当地政府提出的“生态立村,产业兴村”发展战略,村干部带头,林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,向村民们宣传植树造林、改善生态的重要性,并引进了适合当地生长的经济树种,如核桃、花椒、柑橘,以及速生用材林等,起初,不少村民心存疑虑:“种树能当饭吃?能赚钱吗?”但政府的优惠政策、免费提供的树苗和技术指导,让一部分胆大的村民决定试一试。
小张就是其中的“先行者”之一,他承包了村里的一片荒坡,在技术员的指导下,起早贪黑地整地、挖坑、栽苗、浇水,头几年,看着小树苗一点点长大,他心里充满了希望,渐渐地,昔日的“和尚头”坡披上了绿装,更让他惊喜的是,几年后,核桃开始挂果,花椒也迎来了丰收。“第一年卖核桃就赚了小两万,花椒也能卖几千块,这收入比种玉米强太多了!”小张的喜悦溢于言表,他的成功,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在村里激起了层层涟漪,村民们植树的热情空前高涨。
“绿”了荒山,“富”了口袋
走进村子,你会看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上了果树,连片的果园、林场成为村里最亮丽的风景线,种树不仅绿化了家园,更实实在在地鼓起了村民的钱包。
“以前年轻人都出去打工,留下老人孩子守着空村子,现在好了,山上都是‘摇钱树’,我们回来也能挣钱,还能照顾家。”正在果园里给柑橘疏花的李大姐笑着说,她家种了五亩柑橘,去年仅此一项收入就超过五万元,像李大姐一样,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回乡发展,通过种植经济林、林下养殖等方式,实现了“家门口就业”。
村里的合作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,合作社统一采购树苗、农药、化肥,统一提供技术指导,统一对接市场销售,解决了村民单打独斗的后顾之忧。“以前自己卖东西,价格被压得低,还不好卖,现在合作社帮我们卖,价钱公道,销路也稳定。”一位种植大户说道,据统计,自从大力发展植树造林产业以来,村人均年收入有了显著提升,不少村民盖了新房,买了小车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不止于增收,更是生活的升华
“种树改变生活”,这句话在村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,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收入的增加,更是生活品质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转变。
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实实在在的,树林涵养了水源,减少了水土流失,村里的溪流又恢复了清澈,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,夏天,绿树成荫,成了村民避暑纳凉的好去处;春天,百花盛开,吸引了周边的游客前来踏青赏景,乡村旅游也悄然兴起。
村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。“以前觉得树就是柴,现在知道树是我们的‘宝贝’,能生金蛋,还能保水土。”一位村民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大家的心声,村民们自觉参与到护林行动中,滥砍滥伐的现象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对绿色家园的珍视与呵护。
更重要的是,村民们通过种树,看到了希望,找到了自信,他们用自己的双手,将昔日的荒山变成了如今的“绿色银行”,用汗水浇灌出了幸福生活,这种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经历,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干劲。
从荒山到林海,从贫瘠到富裕,从迷茫到自信,村民们的植绿增收故事,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生动实践,它告诉我们,只要选对路子,坚持不懈,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完全可以实现双赢,种下的不仅是树苗,更是绿色的希望和美好的未来,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,正因“植绿”而焕发勃勃生机,村民们的幸福生活,也如同这茁壮成长的树木,根深叶茂,蒸蒸日上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