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台的角落曾是我和儿子小宇的“战场”,他三岁那年精力旺盛得像永动机,拆快递、翻衣柜,把家里折腾得“天翻地覆”,为了给他找个既能消耗体力又能静心的事,我在某天周末扛回一袋土和两株半人高的柑橘苗,蹲下来问他:“小宇,我们一起种小树,等它结出甜甜的果子,好不好?”他睁着圆眼睛摸了摸嫩绿的叶片,奶声奶气地答应:“好!我要吃会发光的果子!”
把种子埋进土里,也把耐心种进心里
种果树的第一步,是教小宇“温柔”,我握着他的小手,用小铲子挖出比土球略大的坑,让他把树苗放进去,扶正,再填土。“就像妈妈给你穿鞋子,要轻轻的,不能挤到小树根。”他似懂非懂地点头,填土时特意把土块捏碎,还用小手拍了拍,“小树,你要快快长大哦!”
浇水时,他几乎要端起水桶倒,我赶紧递上小喷壶:“给小树洗澡,要像给小娃娃洗脸一样,慢慢来。”他举着喷壶,嘴里念叨:“下雨啦,下雨啦,小树要喝饱饱!”水珠落在叶片上滚来滚去,他咯咯笑着,蹲在旁边看了半小时,直到我说“小树累了,要休息啦”,才一步三回头地进屋。
那段时间,小宇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,就是跑到阳台看他的小树,他会用小手指碰碰叶片,有没有长新芽?枝干有没有长高?有次发现一片叶子发黄,他急得快要哭出来:“妈妈,小树生病了!”我带着他一起查资料,才知道是浇水太多,教他“小树渴了再喝,不渴不用硬灌”,后来他每天早上都会用手指戳戳土,干干的才拿起喷壶,小心翼翼地浇两圈——原来养一棵树,也在教他观察和责任。
等待不是“无所事事”,而是与时间的悄悄约定
果树的生长从不会一蹴而就,小树苗在阳台的阳光里慢慢抽枝,长出新叶,却迟迟没有开花,小宇开始着急:“妈妈,我的果子怎么还不出来?”我指着枝头米粒大的花苞:“你看,小树在攒力气呢,就像你学走路,先要站稳,才能跑起来。”
我们开始一起“照顾”等待的时光,我给他准备了一本观察日记,让他画下每周的小树样子:第一周,树干像铅笔细;第二周,枝桠分出了三个叉;第三周,叶子里冒出了小小的绿点点……他画得歪歪扭扭,却很认真,还会在旁边标注“今天浇了水”“爸爸说叶子绿了就好”。
有次他问我:“妈妈,为什么我们要等这么久?”我想了想说:“就像你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,妈妈也等了十个月,才听到你哭声呀,小树结果,也需要时间长大呀。”他似懂非懂地点头,后来再问起,就会自己说:“小树在宝宝肚子里呢,我们要等它生宝宝(果子)。”
等待的日子里,小宇学会了“不急”,他不再每天追着问“果子呢”,而是会在小树旁读绘本,说“小树,你听故事呀”;或者把捡落的叶子夹在书里,说“这是小树的纪念”,原来,等待不是空耗,而是让心慢慢沉淀的过程——就像种子在土里默默扎根,我们也在等待中学会了耐心和期待。
果子会结果,孩子会长大
今年春天,小树终于冒出了米粒大的花苞,没多久,满枝头都开出了小白花,像撒了一层雪,小宇每天蹲在花下数,数到“一百朵”就跑来告诉我:“妈妈,小树要当妈妈啦!”
夏天,花谢了,枝头挂出了绿豆大的小果子,小宇兴奋得每天都要去看,还怕被小鸟吃,让我用网罩把树枝罩起来:“小果子的家,要保护起来!”秋风起时,果子渐渐泛黄,像一个个小灯笼,那天早上,他第一个跑到阳台,指着最大的一个果子喊:“妈妈!它发光了!真的发光了!”
我们摘下第一个果子,皮薄肉嫩,掰开一瓣,汁水几乎要流出来,小宇咬了一口,眼睛瞬间亮了:“好甜!比超市的甜!”他捧着剩下的半瓣,跑到正在厨房忙碌的爸爸面前:“爸爸,你吃,我和小树一起种的!”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,等待的意义从不止于果子。
那棵小树早已不是当初半人高的模样,枝干有了岁月的纹理,叶片在阳光下闪着油绿的光,而小宇,也从那个拆家“小魔王”,长成了会观察、会等待、懂得分享的小小男子汉,他会在弟弟乱扔玩具时,学着当初教他种树的样子说:“弟弟,要像小树一样,慢慢长大呀。”
原来,带娃种果树,从来不是单向的“培养”,我们教孩子等待,孩子却让我们看见:成长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冲刺,而是扎根、抽枝、开花的漫长过程,就像那棵需要三年才能结果的柑橘树,我们和孩子一起,在浇水、施肥、观察的日子里,把耐心、责任和期待,种进了彼此的心里。
如今阳台又添了两株新的果树苗,小宇拉着我的手说:“妈妈,我们再种一棵,等它长大,给小弟弟吃!”阳光洒在他脸上,像极了那年他第一次摸到小树叶片时的样子——而我知道,那些等待过的时光,早已结出了比果子更甜的成长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