沃柑(椪柑)作为我国南方地区广泛种植的柑橘品种,以其果肉细嫩多汁、风味浓郁深受消费者喜爱,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气候条件的变化,病虫害已成为制约沃柑(椪柑)产量、品质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,本文将系统介绍沃柑(椪柑)常见病虫害种类及绿色防控技术,为果农提供科学管理参考。
沃柑(椪柑)主要病虫害种类
(一)真菌性病害
- 黄龙病:俗称“柑橘癌症”,由韧皮部杆菌引起,通过柑橘木虱传播,染病植株初期出现斑驳型黄化叶片,果实畸形、着色不均(“红鼻子果”),根部腐烂,最终整株枯死,具有毁灭性。
- 炭疽病:为害叶片、枝梢及果实,叶片病斑呈灰褐色、边缘隆起,果实受害后出现褐色凹陷病斑,潮湿时产生粉红色孢子堆,导致落叶、落果和枝梢枯死。
- 疮痂病:主要为害嫩叶、嫩枝和幼果,叶片病斑呈木栓化隆起,幼果受害后果面粗糙、畸形,落果严重。
- 脂点黄斑病:叶片上出现黄色或黄绿色、边缘不规则的小斑点,后期病斑中央灰白色,背面出现黑褐色胶质小点,导致早期落叶。
(二)细菌性病害
溃疡病:为害叶片、枝梢和果实,叶片病斑呈灰褐色、木栓化、中央破裂穿孔,果实受害后病斑隆起、粗糙,影响商品价值,主要通过风雨、昆虫和苗木传播。
(三)虫害
- 红蜘蛛:以成螨、若螨刺吸叶片汁液,叶片出现灰白色斑点,严重时导致落叶,影响树势和果实品质。
- 锈壁虱:为害果实和叶片,果实受害后果皮变为黑褐色(“锈皮果”),叶片呈古铜色,失去商品价值。
- 柑橘木虱:黄龙病的主要传播媒介,成虫、若虫吸食嫩梢汁液,导致叶片扭曲、新梢枯萎。
- 潜叶蛾:幼虫钻入叶片表皮取食,形成弯曲银白色虫道,影响叶片光合作用,且虫道易溃疡病菌侵染。
- 蚧壳虫类:如红蜡蚧、矢尖蚧,以若虫和雌成虫吸食枝、叶汁液,导致树势衰弱,诱发煤烟病。
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
绿色防控以“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”为原则,优先采用农业防治、物理防治、生物防治,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,最大限度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。
(一)农业防治:夯实防控基础
- 选用无病苗木:从正规单位采购脱毒苗木,严禁栽种带病苗木,是防控黄龙病等检疫性病害的首要措施。
- 加强栽培管理:科学修剪,改善通风透光条件;合理施肥,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,避免偏施氮肥,增强树势;及时清除病枝、病叶、病果并集中烧毁,减少初侵染源;冬季清园,喷施3-5波美度石硫合剂,降低越冬病虫基数。
- 合理排灌:保持果园土壤湿润但不积水,干旱时及时灌溉,雨季注意排水,减轻根腐病等发生。
(二)物理防治:阻断传播途径
- 灯光诱杀:利用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金龟子、蛾类等害虫,每亩安装1-2盏。
- 色板诱杀:悬挂黄板诱杀蚜虫、粉虱等,每亩悬挂30-40块,高度略高于树冠。
- 果实套袋:在生理落果后及时套袋,可有效防治溃疡病、炭疽病及吸果夜蛾、锈壁虱等害虫,减少农药残留。
- 防虫网覆盖:育苗或幼树园搭建防虫网,阻断木虱、潜叶蛾等害虫传播。
(三)生物防治:利用自然天敌
- 以虫治虫:释放捕食螨(如胡瓜钝绥螨)防治红蜘蛛、锈壁虱,在害虫发生初期释放,每株500-1000头;释放草蛉、瓢虫等捕食蚜虫、蚧壳虫。
- 以菌治虫/病:使用苏云金杆菌(Bt)防治潜叶蛾、卷叶蛾;用农用链霉素、春雷霉素防治溃疡病;用枯草芽孢杆菌、井冈霉素防治炭疽病、根腐病。
- 生物源农药:选用苦参碱、印楝素植物源农药杀虫,或矿物源农药(如石硫合剂、波尔多液)杀菌,对人畜安全,对环境友好。
(四)科学化学防治:精准用药,减量控害
- 对症选药: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高效、低毒、低残留农药,如防治红蜘蛛可用阿维菌素、螺螨酯;防治溃疡病用噻唑锌、氢氧化铜;防治木虱用螺虫乙酯、啶虫脒。
- 适时用药:掌握病虫害发生关键期,如红蜘蛛在卵孵化盛期用药,溃疡病在风雨前后及时喷药,木虱在新梢抽发期重点防治。
- 轮换用药: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农药,轮换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,延缓抗药性产生。
- 安全用药: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浓度、剂量喷施,注意交替用药和安全间隔期,采收前20-30天停止用药。
综合管理建议
沃柑(椪柑)病虫害防控需树立“全程防控”理念,将农业防治为基础,物理、生物防治为核心,化学防治为补充,各措施协调配合,加强果园监测,定期调查病虫害发生动态,及时采取防控措施;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,提升果园自身抗病虫能力;政府部门应加强苗木检疫和病虫害预警预报,引导果农绿色种植,实现沃柑(椪柑)产业的优质、高效、可持续发展。
通过科学防控,可有效降低病虫害对沃柑(椪柑)的危害,减少农药使用,提升果实品质,增加果农收入,推动柑橘产业向绿色、生态、高效方向转型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