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乡间野径旁、山石罅隙间,常能见到一丛丛细叶纤纤、花朵艳丽的小草,或粉或紫,单瓣的花瓣边缘如细锯齿般精致,在风中轻轻摇曳,这便是瞿麦,它不像牡丹那般雍容华贵,也不似玫瑰那般娇艳欲滴,却以一种野性的、坚韧的美,在山野间悄然绽放,也在中国古老的文化长河中,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。
瞿麦,又名野竹麦、竹节草、剪夏萝等,为石竹科石竹属多年生草本植物,其茎直立,有节,仿佛竹节般挺拔,叶线状披针形,对生,色泽青绿,花朵通常单生或数朵聚生于枝顶,花瓣先端有浅裂,色彩多为粉红、紫红或白色,花蕊略长,伸出花冠外,显得活泼而俏皮,盛夏时节,是瞿麦开得最热烈的时候,它们不畏烈日,在贫瘠的土地上,在石缝的狭小空间里,努力地伸展着腰肢,绽放出生命的光彩,为寂静的山野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绚烂。
瞿麦的美,不仅在于其外在的形态,更在于其内在的品格,它生命力极强,不择土壤,不惧干旱, wherever there is a little earth, it can take root and grow.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,使其成为乡野间最常见的植物之一,也赋予了它一种质朴无华、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,它不与百花争春,却在盛夏悄然绽放,默默装点着世界,这种不张扬、不浮躁的品格,令人敬佩。
在中国古代,瞿麦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,其名“瞿麦”,最早见于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“氓之蚩蚩,抱布贸丝,匪来贸丝,来即我谋,送子涉淇,至于顿丘,匪我愆期,子无良媒,将子无怒,秋以为期。”其中虽未直接提及瞿麦,但后世诸多本草典籍如《神农本草经》、《本草纲目》等均有详细记载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言:“瞿麦,叶尖长如竹叶,轻小而色浓绿,花红紫可爱,结实颇似麦,故名瞿麦。”其药用历史悠久,具有利尿通淋、活血通经的功效,主要用于治疗热淋、血淋、石淋、月经闭经、痈肿疮毒等症,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,发现了瞿麦的药用价值,将其视为治病救人良药,体现了中医药“天人合一,就地取材”的智慧。
除了药用价值,瞿麦在古诗词中也留下了倩影,文人墨客常以其清丽脱俗的形象入诗,赋予其深厚的文化意蕴,如唐代诗人权德舆在《瞿麦》诗中写道:“妍姿饰朝露,不逐艳阳春,秋霜含芬,秀色夺苍旻,方知澹薄味,甘在苦俭身,岁晏聊自足,谁言荣与贫?”诗中赞美了瞿麦不与百花争春,在秋霜中依然保持秀色,甘于淡泊,安于贫瘠的品格,将其视为君子之德的象征,这些诗句,不仅描绘了瞿麦的形态之美,更升华了其精神内涵,使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。
漫步在乡间田野,偶遇一丛盛开的瞿麦,依然会让人心生欢喜,它平凡、普通,却又不失美丽与坚韧,它默默地生长,默默地奉献,用自己的装点着世界,也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什么是顽强与质朴,瞿麦,这朵山野间的小花,承载着古老的药用智慧,也寄托着文人墨客的高洁情怀,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,激励着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,努力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,它不仅是一种植物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,提醒着我们,无论身处何种境遇,都要保持一份坚韧与淡然,像瞿麦一样,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,热烈而从容地绽放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