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天上的星星不说话,地上的娃娃想妈妈……夜夜想起妈妈的话,闪闪的泪光鲁冰花。”这首悠扬的旋律,曾勾起无数人对童年、对母爱的深切眷恋,而歌中的“鲁冰花”,便是一种承载着深厚情感与文化记忆的花朵,它不仅盛开在山野田间,更开在人们的心田,成为母爱无私奉献的象征。
鲁冰花,学名羽扇豆,因其花朵形似展翅的蝴蝶,又常被称作“蝴蝶花”,它并非名贵的观赏花卉,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,在贫瘠的土地上,在寒冷的山岗,它总能默默生长,即便环境艰苦,也要绽放出绚烂的色彩——紫的、蓝的、粉的、白的,一串串,一簇簇,如繁星般点缀着绿色的田野,为单调的乡村画卷增添了一抹亮色,它的花期正值春末夏初,当许多花儿开始凋零,鲁冰花却依然热烈地绽放,仿佛要用尽全身的力气,留下生命最后的绚烂。
鲁冰花最令人动容的,并非其外在的美丽,而是它内在的品格与象征意义,在闽南及台湾等地的农村,人们亲切地称它为“鲁冰花”,这“鲁”字,据说是“路”的谐音,意为路边生长的花;“冰”则取其“冰冷”之意,暗指它常生长在较为贫瘠、寒冷的地方,但更深入一层,“鲁冰花”的发音,与“路边的妈妈”或“苦情的妈妈”有着微妙的联系,这便赋予了它更深沉的情感内涵。
在许多乡村记忆里,鲁冰花是母亲花的代名词,它默默地生长,不与百花争艳,却在花期结束后,将自身化作养料,无私地滋养着土壤,帮助其他作物更好地生长,这恰如天下母亲,她们总是在幕后默默付出,用自己的青春与汗水,浇灌着孩子的成长,她们或许平凡,甚至不被许多人注意,但她们的爱,如同鲁冰花一般,深沉而伟大,不求回报,只为看到孩子的茁壮与笑容。
电影《鲁冰花》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,那位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画家父亲,那位含辛茹苦、默默支持儿子绘画梦想的母亲,以及那片漫山遍野、随风摇曳的鲁冰花,共同构成了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,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衫的身影,面对生活重压依然坚韧的眼神,都与鲁冰花的形象紧紧相连,鲁冰花,成了母亲形象的化身,它见证了母爱的伟大,也承载了孩子们对母亲无尽的思念与感恩。
鲁冰花早已超越了其植物本身的属性,成为一种文化符号,一种情感的寄托,它让我们想起童年时光的纯真与美好,想起母亲在灶台边忙碌的身影,想起那些无私奉献、默默守护的爱,每当春风吹过,仿佛又能闻到鲁冰花淡淡的清香,那香气里,有泥土的芬芳,有阳光的温度,更有母亲那永恒不变的、温暖的爱。
鲁冰花,开在山野,也开在心间,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,诉说着母爱的深沉与伟大,提醒着我们,无论走多远,都不要忘记那份来自母亲的、如鲁冰花般朴素而珍贵的爱,它将永远在时光的长河中,绽放着不朽的光彩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