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闻瞿麦之名,或许不如牡丹般艳丽,不如玫瑰般芬芳,但它却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宝库中,占据着独特的一席之地,这生于山野石缝间的小花,以其顽强的生命力、清雅的姿态和深厚的药用价值,赢得了“花中君子”的美誉。
瞿麦,又名野竹兰、石竹花,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其茎直立,有节,叶对生,线状披针形,形态纤秀,最引人注目的,莫过于它那朵生于枝顶的花朵,花瓣通常为粉红色或紫红色,边缘常有不整齐的浅裂,色彩淡雅而不失明媚,宛如少女羞红的脸颊,又似山间清晨的一抹霞光,花瓣基部常有深色斑纹,为这小花增添了几分精致与神秘,每当夏秋时节,瞿麦在山野、路旁、田埂旁悄然绽放,一丛丛,一簇簇,虽无温室名花的娇贵,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,在贫瘠的石缝中绽放出生命的活力,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、淡泊从容的品格。
瞿麦的美,不仅在于其外在的清雅,更在于其内在的药用价值,在中医药学中,瞿麦是一味历史悠久、功效卓著的常用中药,其性味苦、寒,归心、小肠、膀胱经,具有利尿通淋、破血通经、清心火、除湿热等功效。《神农本草经》将其列为中品,言其“主关格诸癃结,小便不通,出刺,决痈肿,明目去翳,破胎堕子,下闭血”,历代医家多用瞿麦治疗热淋、血淋、石淋等小便淋沥涩痛之症,因其能清热利水,通淋止痛,为治疗淋证之要药,对于瘀血阻滞之经闭、月经不调,瞿麦又能活血化瘀,通利血脉,故有“破血通经”之效,其清心火、除湿热之功,亦常用于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烦失眠、口舌生疮,以及湿热下注之带下等症。
采集瞿麦,多在夏秋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,除去杂质,晒干即可,入药时,其花叶皆可,但以色绿、叶完整、带花者为佳,在古代,瞿麦不仅是治病的良药,其坚韧不拔的生长特性,也被赋予了人文寓意,它生于逆境却依然绽放,象征着君子身处困境而不改其志、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,明代文人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对其形态与功效均有详尽描述,足见古人对这种小花的重视与研究之深。
漫步于山野之间,若有幸邂逅一簇石缝中绽放的瞿麦,不妨驻足欣赏,它没有浓香艳色,却以其质朴无华的姿态,讲述着生命的坚韧与顽强,它既是大自然馈赠的良药,也是中医药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,瞿麦,这石缝中的“花中君子”,以其独特的魅力,穿越了千年的时光,依然在人们心中散发着淡淡的幽香,提醒着我们,无论身处何种境遇,都应如瞿麦一般,坚韧生长,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