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春的清晨,风还带着点料峭,我跟着父亲在院子里种下一棵桂花树,树苗不高,却挺拔,褐色的枝干上缀着嫩绿的新芽,像极了刚睡醒的孩子,带着对未来的憧憬,父亲扶着树苗,我往坑里填土,土没过根茎时,父亲忽然说:“去打桶水,这‘第一遍水’一定要浇透,直到水不往外溢为止。”我有些不解:浇个树而已,何必如此“较真”?直到水桶里的水顺着树根缓缓流下,漫过土坑,又从边缘溢出,我才忽然懂了——这“浇透”的哪里只是水,分明是对生命的敬畏,是对未来的期许,是成长里最不容敷衍的“第一课”。
“浇透”,是给生命扎根的底气
种树如育人,这“第一遍水”便是生命最初的“见面礼”,树苗从苗圃移栽到新家,根系难免会受损,原本舒展的根须在移栽过程中可能被拉扯、断裂,就像初入陌生环境的孩子,难免会不安、会迷茫,这时候,“浇透”的水,就是给根系的“安慰剂”:它要顺着土壤的缝隙慢慢渗透,让干燥的土粒吸饱水分,变得松软而湿润;它要包裹住那些受伤的根须,为它们提供修复的养分;更要让整个根系的土壤形成一个“小水库”,让根须能向下、向四周伸展,牢牢抓住大地。
父亲常说:“水浇不透,根就扎不深,表面湿了,根往上长,一阵风就倒了;只有水透了,根知道下面有‘底’,才敢往下钻,树才能长得稳。”这让我想起刚工作时,父亲送我到车站,反复叮嘱:“头三年别怕吃苦,把基础打牢了,后面才能走得更远。”那时我还不明白,直到工作中遇到挫折,才发现那些看似“笨拙”的积累——熬夜学技能、虚心请教前辈、反复打磨项目——不正是浇灌生命根基的“第一遍水”吗?只有沉下心把“水”浇透,让根系深扎土壤,未来的风雨才不至于将我们连根拔起。
“不往外溢”,是对耐心的修行
“直到水不往外溢为止”,父亲的话里藏着另一层深意,浇树时,水会顺着土坑的边缘慢慢渗出,起初只是一点点,后来变成细流,最后才会形成一圈湿润的“水印”,这个过程不能急,不能觉得“差不多就行了”就停手——倘若提前收手,表层土湿了,下层土还是干的,根须只会往湿润的表层钻,扎不进深层土壤;倘若水浇得太多,把土壤里的空气都挤走了,根反而会“窒息”,烂在土里。
这让我想起自己学画时的经历,老师总说:“线条要一笔画到位,不能描。”起初我不理解,觉得多描几遍更“完美”,直到有一次画竹子,为了追求“流畅”,反复修改线条,结果竹子反而失去了骨气,老师指着画说:“你看,这线条里的犹豫,就像没浇透的水——表面看起来湿了,其实根基是虚的,真正的‘到位’,是沉下心,一笔下去,不多不少,刚好。”是啊,“不往外溢”不是浪费,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“饱和”:它要求我们等待,等待水慢慢渗透,等待根系慢慢吸收;它要求我们克制,不急于求成,不敷衍了事,就像人生中的许多事——学一门语言、练一项技能、经营一段关系——都需要这种“不往外溢”的耐心:慢慢来,比较快;扎实了,才能走得远。
从“浇树”到“浇心”,是成长的必修课
那棵桂花树已在院子里亭亭如盖,每年秋天,满院都是清甜的桂花香,每次给树浇水,我都会想起父亲说的“第一遍水要浇透”,想起那水顺着树根流下,直到土壤吸饱水分、不再外溢的样子,原来,这哪里只是种树的技巧,分明是人生的哲学。
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“树”,从出生到成长,会遇到无数个“第一次”:第一次上学、第一次工作、第一次为人父母……这些“第一次”,便是生命中的“第一遍水”,我们是否愿意像浇灌树苗一样,用“浇透”的耐心去对待?孩子第一次学走路,我们是扶着他一步步走,还是怕他摔倒就抱着不放?第一次创业失败,我们是总结经验重新来过,还是从此一蹶不振?第一次犯错,我们是坦诚面对、努力弥补,还是遮遮掩掩、得过且过?
“浇透”,是全力以赴的投入;“不往外溢”,是恰到好处的克制,这二者之间,藏着成长的智慧:既要给生命足够的养分,让根须深扎;也要给成长留出空间,让枝叶舒展,就像那棵桂花树,只有“第一遍水”浇透了,它才能在未来的风雨中屹立不倒,在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,最终长成属于自己的风景。
下次,当你种下一棵树,不妨记住父亲的话:“第一遍水,要浇透,直到水不往外溢为止。”因为这浇灌的不仅是树苗,更是我们对生命的敬畏、对未来的期许,以及那颗在成长中愈发沉稳、愈发坚韧的心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