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
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,无数山边坡地曾是荒芜的代名词,水土流失、生态脆弱是它们的“标签”,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,一种“绿了荒山、富了百姓”的新模式正在各地兴起——在山边坡地种植以荔枝、龙眼为代表的经济林,这些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的“黄金果木”,不仅让荒山披绿,更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“绿色银行”,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。
生态优先:经济林筑牢绿色屏障
山边坡地种植经济林,首先是对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生动实践,与单纯的水保林相比,荔枝、龙眼等果树具有根系发达、覆盖度高的特点,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,固土保水,防治水土流失,在南方丘陵地区,雨季集中的气候易引发坡地水土流失,而荔枝、龙眼树的深根系可牢牢锁住土壤,枯枝落叶则能增加有机质,改良土壤结构,经过数年管护,昔日的“跑水、跑土、跑肥”的“三跑坡”,逐渐变成“保水、保土、保肥”的“三保地”,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。
经济林的种植还优化了乡村生态景观,春季荔枝花海飘香,龙眼花穗满树银白;夏季果实压枝,红绿相间点缀山间,既美化了人居环境,也为乡村发展生态旅游、观光采摘奠定了基础,这种“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”的模式,让绿色成为乡村最动人的底色。
产业富民:小果子撑起“致富梦”
如果说生态效益是经济林的“面子”,那么经济效益则是它的“里子”,荔枝、龙眼作为我国南方特色水果,市场需求旺盛,经济效益显著,是名副其实的“致富果”。
以广西某山区村落为例,过去这里山多地少,村民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,近年来,村集体引导村民在山边坡地种植荔枝、龙眼,通过“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模式,统一提供种苗、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,全村经济林面积达5000亩,进入盛产期后,年产值超2000万元,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,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“果富裕村”,村民李大叔算了一笔账:“我家种了30亩荔枝,去年丰产,卖了15万元,比外出务工强多了!”
经济林的产业链条还在不断延伸,除了鲜果销售,各地还大力发展荔枝干、龙眼干、果酒、果酱等深加工产品,提升附加值;结合电商直播、乡村旅游等新业态,打造“从枝头到舌尖”的全产业链模式,让小小水果释放出大能量,村民不仅能从种植环节获利,还能通过务工、销售、旅游服务等多渠道增收,真正实现“一林多用、一举多得”。
科技赋能:让“绿果”结出“金果”
经济林的可持续发展,离不开科技的支撑,针对传统种植中存在的品种老化、管理粗放、病虫害防治难等问题,各地农业部门联合科研院所,大力推广优良品种、绿色种植技术和智能化管理模式。
通过嫁接改良培育出“桂味”“妃子笑”等优质荔枝品种,果实更大、甜度更高、耐储性更强;采用水肥一体化、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技术,减少化肥农药使用,提升果品品质;引入无人机植保、物联网监测等智慧农业设备,实现精准化管理,降低劳动成本,科技的注入,让经济林的“含绿量”更高、“含金量”更足,也为产业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展望未来:绿富融合绘就振兴蓝图
山边种树,选对产业是关键,荔枝、龙眼等经济林以其“绿化+增收”的双重优势,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,它不仅让荒山焕发新生,更让村民在家门口端上了“金饭碗”,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。
随着消费升级和品牌化战略的推进,经济林产业将朝着高品质、特色化、融合化方向持续发展,从一棵树到一片林,从一个产业到一个产业集群,荔枝、龙眼这些扎根山间的“摇钱树”,必将继续书写“绿富双赢”的新篇章,为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壮丽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