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乡野的田埂边、溪流旁,常常能见到一种枝头挂满小红果的灌木,它便是吴茱萸,初识它的人,或许会被那累累果实所吸引,殊不知这小小的果实,蕴藏着一份独特的“苦”与“甜”,也承载着一段与“蜜楝”交织的乡土记忆。
吴茱萸,其名最早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被列为中品,是一味历史悠久的中药,它的果实粒小饱满,色泽暗红或紫红,嗅之有一股浓郁而刺鼻的辛烈香气,尝之更是初极苦,后回甘,带着一丝辛辣的刺激,这“苦”,是它作为药材的本色,驱寒止痛、疏肝下气、温中燥湿,是它在中医药典里熠熠生辉的资本,古人云“茱萸囊辟邪气”,重阳佩茱萸的习俗,更赋予了一层文化上的神秘与厚重,这苦涩的底色,也让它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有些“孤高”,难以直接入口。
而“蜜楝”,则是我家乡对一种经过特殊蜜饯加工后的楝树果实的亲切称呼,楝树,亦是乡间常见之树,其果实苦寒,有小毒,通常不入药膳,但勤劳智慧的乡人,却发明了一种将其化“苦”为“甜”的妙法——将楝树果实采集,经过反复漂洗、熬煮,再用上等的蜂蜜长时间熬制、腌渍,原本苦涩不堪的楝实,在蜂蜜的温柔拥抱下,渐渐褪去了寒性与毒性,变得通体晶莹,色泽如蜜,入口甜润中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余苦,别有一番风味,这“蜜楝”,便成了孩子们偷偷品尝的零嘴,也成了老人们口中生津止渴、清热润燥的“土特产”。
吴茱萸与蜜楝,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植物,一者以药理见长,一者以风味取胜,却因一个“苦”字,在我的记忆里产生了奇妙的交集。
记得小时候,每逢深秋,奶奶便会采回一些吴茱萸果实,她不像药房里那般直接将其晒干入药,而是会像制作蜜楝一样,进行一番“甜蜜的改造”,她将吴茱萸仔细筛选,去除杂质,先用清水反复淘洗,去除表面的尘土与辛辣之气,将其放入锅中,加入适量清水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煮,煮到果实微软,苦涩之味稍稍渗出,捞出沥干,拌入足量的土蜂蜜,放入坛中密封,置于阴凉通风处。
日复一日,吴茱萸在蜂蜜的浸润下,悄然蜕变,它的辛烈之气被蜂蜜的醇厚所中和,那份纯粹的苦,也渐渐变得醇厚起来,如同历经岁月沉淀的老茶,初尝仍是苦涩,但细细品味,便能感受到蜂蜜缓缓渗透带来的丝丝甘甜,苦尽甘来,余味悠长,奶奶管这改良后的蜜制吴茱萸叫“蜜茱萸”,说它保留了吴茱萸的药效,却多了几分适口,对脾胃虚寒、脘腹冷痛的人尤为适宜。
后来我才明白,奶奶的“蜜茱萸”,或许正是对“蜜楝”工艺的一种巧妙借鉴与移植,楝树果实苦寒,需蜜制以减其毒、增其甜;吴茱萸辛热燥烈,亦需蜜制以缓其性、和其味,这一“蜜”之间,是乡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巧思,是化“苦”为“甜”的生活智慧,他们懂得,无论是苦涩的药材,还是苦寒的果实,只要用心去调和,用时间去等待,都能赋予其新的生命与价值。
远离家乡,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,已难觅吴茱萸与蜜楝的身影,但每当忆及那蜜制过的吴茱萸,那份独特的苦与甜交织的滋味,便会涌上心头,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,更是一份乡愁的寄托,一段关于“苦尽甘来”的人生隐喻。
生活何尝不是如此?我们总会遇到如吴茱萸般苦涩的挑战与困境,有时甚至会感到辛辣刺痛,但若能像乡人制作“蜜茱萸”那般,以耐心为引,以智慧为蜜,历经时间的熬煮与浸润,那些曾经的苦涩,或许都能化为生命的甘甜,滋养我们走向更丰盈的远方,而“蜜楝”与“蜜茱萸”的故事,也将在乡土的记忆中,继续散发着淡淡的芬芳,提醒着我们,即使在最苦涩的枝头,也终能寻得甜蜜的救赎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