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草木为药的中国智慧里,有一种根茎色黑如墨、形态虬曲似龙的植物,古人称它“玄参”,玄者,黑也;参者,根也,单从名字便透出几分沉静的药性,它不像人参那般贵为“百草之王”,却以“清热凉血、滋阴降火、解毒散结”的功效,在中医药的方剂谱系中稳占一席,是治疗热病伤阴、咽喉肿痛、瘰疬疮毒的“清凉使者”,我们就来走进这位深植沃土的“黑武士”,一探它的本草故事与药用价值。
从《神农本草经》到今:玄参的“前世今生”
玄参的药用历史,几乎与中医药文明同步,早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,它便被列为中品,称其“主腹中寒热积聚,女子产乳余疾,补肾气,令人目明”,因其根皮色黑、入肾经,古人认为它能“滋肾水,清虚火”,是治疗阴虚火旺的要药。
唐代《药性论》中,玄参的“清热解毒”之效被进一步挖掘,用于治疗“热风头痛,伤寒烦渴”;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则详细描述其形态:“玄参,其茎微大,中空而有节,色紫赤……根甚黑,如细长芦菔,亦如地黄。”这些记载,不仅勾勒出玄参的植物特征,更印证了它在历代医家心中的地位——它不是“猛药”,却如润物无声的春雨,以凉润之性化解体内“燥热”之毒。
玄参在我国南北多地均有栽培,主产于浙江、四川、湖北等地,其中浙江“磐安玄参”因根条肥壮、质地坚实,被列为“道地药材”,自古便是贡品,每年秋冬,药农采挖其根,经晒干或烘干后,便成了我们熟悉的药材——外表乌黑发亮,断面呈灰黑色,微带焦糖气,入口初微苦,后回甘,恰似它“清热而不伤阴,凉血而不留瘀”的药性。
貌“黑”心更玄:玄参的药用价值解析
中医认为,玄参性寒,味甘、苦、咸,归肺、胃、肾经,其功效可概括为“清热凉血、滋阴降火、解毒散结、润肠通便”,这四点,恰如它的根色一般,深沉而富有力量。
清热凉血,为热病“退烧”
玄参最擅长的,是“清解营血分的热毒”,当外感热病传入营血,常见高不退、心烦失眠、甚至神昏谵语时,玄参便是一味良药,经典方剂“清营汤”,就是以玄参为君药,配合生地、麦冬等,共同清营透热,让“热毒”从血分透出,对于温病后期“热伤阴津”导致的夜热早凉、舌红少苔,玄参能滋阴凉血,如同给“干涸的土壤”注入清泉,滋养阴液,恢复平衡。
滋阴降火,为“虚火”“灭火”
现代人常熬夜、压力大,易出现“虚火”症状:口腔溃疡反复发作、咽喉干痛、手足心热、盗汗……这多是“肾阴不足、虚火上炎”所致,玄参便是“灭火器”,中医名方“知柏地黄丸”,在六味地黄丸滋肾的基础上,加入知母、黄柏清虚火,而玄参则常作为加减药,增强滋阴降火之力,单用玄参泡水代茶,也能缓解阴虚咽干——古医书称其“利咽喉”,便是取其滋阴润燥、清热解毒之效。
解毒散结,为“疮毒”“消肿”
玄参的“黑”,不仅是颜色,更是“力量”的象征,它能“解热毒,散结块”,对于热毒壅滞导致的咽喉肿痛、瘰疬(淋巴结核)、痈肿疮毒,有很好的疗效,经典方剂“消瘰丸”,就是以玄参配伍浙贝母、牡蛎,软坚散结,治疗颈部淋巴结核;治疗咽喉肿痛的“玄甘汤”,用玄参配甘草,清热解毒、利咽止痛,至今仍是临床常用方,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,玄参含有的玄参苷、玄参素等成分,具有抗炎、抗菌、抗病毒作用,能抑制多种致病菌,为它的“解毒”功效提供了科学佐证。
润肠通便,给“肠道”解忧
阴液不足常导致肠道干燥,出现大便干结、排便困难,玄参质润多汁,能滋阴润燥,滑肠通便,对于老年人或久病体虚导致的“血虚便秘”,常与火麻仁、当归同用,如“润肠丸”,既通便又不伤正气,堪称“温柔的泻剂”。
玄参的“药食之缘”:不只是良药,也是养生食材
在中医药膳文化中,玄参不仅是“药”,更是“食”,因其性凉润,适合夏季或干燥季节养生,能清热润燥、预防上火。
玄参麦冬饮:取玄参10克、麦冬10克、胖大海3枚,泡水代茶,适合长期用嗓者(如教师、主播),缓解咽喉干痛、声音嘶哑,滋阴而不腻。
百合玄参粥:玄参10克煎水取汁,与百合30克、大米50克同煮为粥,加入少量冰糖调味,适合秋季肺燥干咳、失眠多梦者,能滋阴润肺、安神助眠。
注意:玄参性寒,脾胃虚寒、大便溏泄者不宜过量服用;且不宜与藜芦同用,中药“十八反”有“诸参辛芍叛藜芦”,玄参虽不在“参”类,但传统认为其反藜芦,需谨慎配伍。
玄参之“玄”,在于润物无声的守护
从《神农本草经》到现代药典,从古方汤剂到养生茶饮,玄参以“黑武士”之姿,穿越千年时光,守护着国人的健康,它的“玄”,不在神秘,而在深沉的药性——不似烈火般迅猛,却以凉润之性化解燥热;不似补药般温厚,却以滋阴之力滋养根本,正如它那虬曲的根,深扎沃土,默默吸收天地精华,最终化为清热凉血的良药,润泽着每一个被“燥热”困扰的生命,下次当你咽喉不适、虚火上升时,或许不妨想起这位“黑武士”,让它的清凉,为你抚平燥热,回归平和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