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日清晨,阳光穿过薄雾,洒在山东临沂的万亩核桃林里,果农王建国背着竹筐,指尖轻抚着枝头青涩的核桃果,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:“以前守着几亩薄田,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,现在种核桃,林下还能套种花生,去年光核桃就卖了3万多,加上花生,收入是以前的三倍多!”王建国的故事,正是“栽树即栽富”这句俗语最生动的注脚——在经济林从“绿起来”到“活起来”再到“富起来”的蜕变中,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带动群众增收的“金山银山”。
从“生态包袱”到“绿色资产”:经济林的“破茧之路”
过去,一提到“栽树”,很多人想到的是防护林、用材林,重在“生态效益”,却难解“民生之渴”,而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探索中,经济林凭借“林中有农、农中有林”的特质,成为打通生态与富民“堵点”的关键钥匙。
经济林是以生产果品、油料、饮料、调料、工业原料等非木质林产品为主的森林类型,核桃、苹果、花椒、油茶、文冠果……这些看似普通的树木,实则是“铁杆庄稼”,它们根系发达,能固土保水,涵养水源,是生态建设的“主力军”;其经济产物可直接进入市场,形成“种植—加工—销售”的产业链,为农民提供“长流水”式的收入。
在陕西延安,曾经的黄土高坡沟壑纵横,水土流失严重,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后,当地群众改种苹果树,如今苹果种植面积突破400万亩,年产值超300亿元,延安苹果成为全国地理标志产品,果农人均年收入从退耕前的不足千元增长到现在的1.2万多元,在浙江丽水,农民们把荒山改造成油茶林,茶油产业带动10万农户增收,亩均收益达3000元以上,真正实现了“把树种在山上,把钱揣进兜里”,经济林的规模化发展,让生态保护从“政府要我做”变成“群众主动干”,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在“绿树成荫”中实现了双赢。
产业链“延链增效”:小果子串起大产业
“栽树即栽富”,不仅要“栽得下”,更要“卖得好”“赚得多”,近年来,各地通过延伸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,让经济林果实从“原字号”走向“精字号”,从“鲜果销售”拓展到“多元加工”,小果子逐渐串起了覆盖一二三产业的“大链条”。
在河北赞皇,核桃产业从“卖核桃果”向“卖核桃油、核桃乳、核桃保健品”延伸,当地引进深加工企业,开发出核桃油胶囊、核桃蛋白粉等20多种产品,核桃加工转化率达80%,产值突破15亿元,带动2万农户就业,在云南普洱,古茶林不仅是生态屏障,更成了“绿色银行”,当地通过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发展茶叶种植、加工、旅游一体化产业,茶农既卖鲜叶,又能通过茶文化体验、民宿经营增收,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。
产业链的延伸,还催生了“林下经济”的新模式,在安徽金寨,板栗树下套种黄精、天南星等中药材,每亩增收2000多元;在湖北恩施,茶园里养鸡、鸭,禽粪肥茶,鸡鸭蛋卖钱,形成“以林养牧、以牧促茶”的循环农业,这种“树上摘果、树下收钱、林间务工”的立体经营,让土地产出效益最大化,也让农民在一棵树、一片林中找到了多元增收的“金钥匙”。
政策“精准滴灌”:为生态富民插上翅膀
经济林的发展,离不开政策的“保驾护航”,从中央到地方,一系列“真金白银”的支持政策,为农民栽树致富吃下了“定心丸”。
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,近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林业产业发展资金超千亿元,其中经济林产业占比达40%以上,重点支持良种培育、示范基地建设、精深加工设备补贴等,在地方,各地结合实际推出“组合拳”:甘肃对经济林种植户给予每亩500元的一次性补贴,并组织专家提供技术指导;福建建立“林业金融服务平台”,推出“林权抵押贷”“生态贷”,解决农民“融资难”;贵州则通过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利益联结机制,确保农民在产业链中“旱涝保收”。
政策的精准滴灌,不仅解决了“钱从哪来、技术咋办”的问题,更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,在山西吕梁,曾经的贫困户刘根林在政府补贴下种了10亩花椒树,通过免费技术培训,掌握了科学修剪、病虫害防治技能,如今花椒年产量达2000多斤,收入近4万元,不仅脱了贫,还成了村里的“花椒种植能手”。
绿色发展的“未来启示”:生态富民路越走越宽
“栽树即栽富”,本质上是一条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动实践,它告诉我们: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“单选题”,而是“必答题”;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,生态保护最终要落脚到惠民增收上。
从黄土高坡到江南水乡,从山区林地到沙荒地带,经济林已成为乡村振兴的“绿色引擎”,全国经济林面积已达6亿亩,产量超2亿吨,年产值超3万亿元,带动近2亿农民增收,这组数据背后,是无数像王建国一样的农民,用双手种出了希望、种出了幸福,也种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底色。
春华秋实,绿树成荫,当越来越多的经济林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,当“绿水青山”与“金山银山”在绿水青山间交相辉映,我们有理由相信:生态富民的路,一定会越走越宽;乡村振兴的梦想,必将在绿意盎然中照进现实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爱游戏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